电解法制备三氧化钨 2/2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ITO导电玻璃上沉积三氧化钨薄膜,氧分压、溅射功率、温度对单层结构三氧化钨薄膜形貌组成和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为了优化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根据单层膜研究结果,在单层薄膜的基础上制备了双层结构的三氧化钨薄膜,研究了薄膜形貌组成对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多种测试手段,对薄膜的组成、形貌、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溅射条件下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均为非化学计量比(O/W<3)。氧分压越高,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中O/W越大。氧分压为85%时,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具有较优的电致变色性能。

对溅射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0W~100W的范围内,溅射功率越大,薄膜的致密度和粗糙度增加。适当提高溅射功率可以改善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室温条件下,氧分压85%、功率100W和120W时制备的非晶三氧化钨薄膜微观形貌具有明显差异,且都具有较好的电致变色性能。着色前后三氧化钨薄膜的最大透过率变化分别为74%和86%,着色/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9.6s/2.9s和9.3s/3.9s,着色效率分别为45.07cm2•C-1和43.11cm2•C-1。制备的单层纳米结构三氧化钨薄膜透过率调制能力和着色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满足自适应伪装要求。
 磁控溅射靶材表面的磁场及电子的运动轨迹
磁控溅射靶材表面的磁场及电子的运动轨迹

在350℃下溅射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为单斜晶态,提高溅射温度会降低薄膜中的O/W。循环200次后,晶态三氧化钨薄膜的稳定性可达到99%。在单层结构薄膜研究的基础上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双层结构三氧化钨薄膜,测试结果表明:薄膜的形貌和组成会直接影响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在制备的双层样品中,上层疏松下层致密的双层结构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性能最好。疏松结构有利于离子的扩散,提高薄膜的响应时间,致密结构可提高薄膜的离子存储能力。该种双层结构三氧化钨薄膜的循环稳定性、透过率变化、着色效率、着色/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84%、74%、19.86cm2•C-1和64.6s/99.7s。

微信:
微博:

 

WO3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制取仲钨酸铵的影响

试验在10L反应锅中进行,采用夹套蒸汽加热,电接点温度计控制温度,转速调节器控制搅拌速度,每次试液体积为8L,试液经结晶过滤后,所得APT晶体在100℃下烘干,其松装密度用常规法测定,平均粒度用费氏粒度仪测定,粒度分布用筛分法测定,结晶形貌用显微镜观察。
 
钨酸铵溶液中WO3浓度的影响
由图l可以看出,APT的松装密度随着溶液中WO3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当WO3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APT的松装密度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当溶液中WO3浓度较高时,过饱和度太。晶核形成速度快,结晶颗粒不易长大。当溶液中WO3浓度较低时,蒸发过程中溶液的过饱和度变化不明显,其过饱和度小因而有利于晶核长大。但当溶液中WO3浓度太低时,过饱和度太小,晶核与溶质分子的接触机会少,影响晶粒的长大。
 
搅拌速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图2所示。搅拌影响晶核形成速度的情况是复杂的,一方面,搅拌速度的加快,使新形成的晶体被搅碎而形成许多晶核,产品粒度变细,另一方面,在一定搅拌速度范围内,提高搅拌速度能增加固体与液体间的相对速度,从而增加晶核长大的速度。要制取粗颗粒APT,最佳转速是使生成的APT不至于沉淀,使形成的APT颗粒能充分与溶质接触。试验还发现,用不同的搅拌桨搅拌,由于搅拌强度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搅拌对制取不同颗粒度APT的影响很大,用气体搅拌制取的APT更为规则。对不同的生产条件,一般需通过实践来确定合适的搅拌形式和速度。
影响因素
微信:
微博: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的回收利用 3/3

方法三:M115-a选择性沉淀法
M115-a是近些年刚开发的一种新型试剂,因其在解决钨钼分离这一长期困扰钨工业难题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一投入使用,立即备受推崇。M115-a在处理钨酸钠、钨酸铵溶液同时,也能有效地处理APT结晶母液。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含钨的离子和含钼的离子在结构和离子半径上的差异,加入极性化合物M115-a,M115-a优先与含钼离子和一些其他杂质离子形成难溶化合物沉淀,实现相互分离。
 
假设母液中Mo的质量浓度为0.1~0.5g/L,WO3质量浓度为15~18g/L,加沉淀剂M115-a后,由于钼离子沉淀下来,母液Mo含量将降至0.005g/L以下,而有价物质WO3和NH4Cl则保留在母液中,留作后续工艺流程使用。

M115-a沉淀法的巨大优势在于:能深度除杂,返回主流程的母液质量好,与传统的沉白钨工艺相比,WO3的回收率可提高10%左右,NH4Cl的利用率由0提高至70%~80%,且消除了全部废水。处理后的母液可直接返回生产工艺主流程,实现钨的回收。同时有效利用NH4Cl这一有价物质,提高经济效益。并且M115-a沉淀法处理母液具有流程和设备简单、成本低、易于掌握的特点,对经典工艺和交换工艺均适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法。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的回收利用 2/3,请见
http://news.chinatungsten.com/cn/tungsten-information/81695-ti-10585
 
 
微信:
微博:

 

电解法制备三氧化钨 1/2

本文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法中的钨粉过氧化聚钨酸法制备三氧化钨薄膜材料。钨酸过氧化聚钨酸法和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三氧化钨薄膜所需的主要试剂、主要仪器、准备工作、试验步骤,并列出了两种方法的试验流程图,同时还列出了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和正交试验设计表。本文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双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衍射仪等表征了用以上两种方法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样品表面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表面更均匀致密,且前者制备的样品分子趋于平面结构,而后者制备的样品分子趋于四面体结构。透光率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样品的透光率比较接近,但是磁控溅射法样品对不同波长的吸收差异大于溶胶凝胶法样品;在200℃下退火处理后样品的透射光谱几乎没有变化,但在300℃以上退火处理后样品的透光率明显下降,且退火温度越高透光率下降的越多。
 三氧化钨电解 磁控
溶胶凝胶法样品200℃退火处理后的微观结构图

X-衍射结果表明:样品在350℃下退火处理后得到的谱图中没有明显尖锐衍射峰,说明都是非晶态;样品在350~400℃温度范围内退火后得到的谱图中尖锐晶体衍射峰强度越来越大,说明逐渐转变为晶态;样品在450~500℃范围内退火处理后晶体衍射峰在强度增大的同时,数量也在增多,因为该温度处理下样品逐渐由一种晶系转变为两种晶系共存。这两种方法制备的三氧化钨薄膜都均匀致密,透光性能好,为制备掺杂三氧化钨气敏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
微博: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的回收利用 2/3

APT母液回收利用方法二:余碱分解法 
文献《石灰直接沉淀法回收仲钨酸铵结晶母液中WO3方法的研究与工业实践》中指出,结晶中的WO3主要以正钨酸盐或仲钨酸盐形态存在,并存有少量的杂多酸盐和较高的Mo及其他杂质元素。余碱分解法利用粗钨酸钠溶液中的余碱(含碱大约为30~40g/L)与母液中的钨、钼酸铵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OH+(NH4)2WO4→Na2WO4+2NH4OH

2NaOH+(NH4)2MoO4→Na2MoO4+2NH4OH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按理论量的5倍加入Na2S,在酸性(pH=2.5~3.0)环境下沉淀,Mo以MoS3形式沉淀,将沉淀过滤后,溶液返回主流程与粗钨酸钠溶液合并净化除杂,留待后续工序使用,主要工艺流程见图:
 
余碱分解法处理后的母液与粗钨酸钠液合并后,净化除杂效果十分明显,并且对工艺生产主流程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整个工艺所生产的APT能达到高纯品的需求。余碱分解法直接回收结晶母液中的WO3,金属实收率可提高0.52%,且利用余碱除Mo酸化后液可替代部份盐酸,APT的碱耗、酸耗分别下降8%和7%,特别适用于经典工艺,是碱法生产APT处理母液行之有效的方法。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的回收利用 1/3,请见
http://news.chinatungsten.com/cn/tungsten-information/81691-ti-10583

 
微信:
微博:

电解制备三氧化钨法

钨具有熔点高、蒸气压低、硬度高、酸腐蚀性好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国防工业中使用范围及消耗量正逐年增加。然而,钨是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性重要资源,尽管我国保有的钨矿资源居世界首位,但目前处理钨精矿到制取金属钨粉要经过钨精矿的分解、APT的制取、三氧化钨制备及其还原制取钨粉等过程,存在生产工艺流程长等缺点,开发短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冶金技术发展的趋势。
 熔盐电解图
熔盐电解图

熔盐电解法是制备金属的方法之一,从理论上说,绝大多数的金属是可由熔盐电解法制得,尤其是对于那些析出电位较负在水溶液中无法生成的金属离子,必须采用熔盐电解。目前,金属铝、部分稀土金属等已由熔盐电解法生产。鉴于熔盐电解法在制备金属及其合金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某些碱金属、碱土族金属(如Li、Na、Mg),几乎所有的过渡族金属元素和稀土族元素,部分稀有高溶点金属如Ti、Sc、Nb、Ta,已成为用熔盐电解制备金属的研究热点。此外,采用熔盐电解法的研究还涉及到了部分非金属元素,如B、Si等。随着许多单质金属的成功制备,熔盐电解在合金制备领域的研究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铝基合金(如Al-k、Al-Sr等)、镁系合金、钛系合金以及稀土合金。

本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熔盐混合及除水(2)电极的处理(3)预电解(4)电解(主要参数:温度、槽电压、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5)钨粉分离与收集。本发明制备原料成本低,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单,没有固、液、气废弃物的排放,不造成二次污染,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直接从钨酸盐电解制备钨粉。
 

微信:
微博: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的回收利用 1/3

钨的冶炼过程中,仲钨酸铵(APT)是必须的中间原料。采用结晶法制备APT,APT结晶母液中WO3的含量一般会占全过程的5%~15%,另外,还含有其他杂质,如:Mo、P、As等。如果直接把母液处理掉,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如何经济合理的回收利用APT母液结晶,就成了厂家和科研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选择合理的回收工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指标和经济利益有着很大的影响。APT母液结晶处理方法有余碱分解法、离子交换法、M115-a选择性沉淀法等,本文讲述这三种方法的工艺及分析。
 
方法一:离子交换法
20世纪80年代,仲钨酸铵的生产开始采用离子交换法,因其具有流程短、投资少、环境好、收率高等优点迅速被广泛推广。而对APT结晶母液的处理方法也开始转向离子交换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钨在各种不同pH值范围内形成不同的络合阴离子(同多酸及杂多酸),当APT结晶母液由弱碱性调到酸性时,钨酸根离子聚合成HW6O521和W12O639及H2W12O640等,P、 As、Si、Mo等与钨形成PW12O340、PMo12O340、AsW12O340、SiW12O440等  ,与碱性树脂接触时,发生反应如下:
6R3NHCl+H2W12O640= (R3NH)6H2W12O40+6Cl
再用碱液解吸,发生以下反应:
(R3NH)6H2W12O40+6NaOH=Na6H2W12O40+6(R3NH)OH
Na6H2W12O40+18 NaOH=12NaWO4+10H2O    
                
离子交换法处理结晶母液,可使整个APT 生产工艺的金属回收率提高1.2%~2.0%,且具有流程短、劳动条件好、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处理后的母液进入主流程后,各项工艺技术指标稳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APT生产主流程采用离子交换工艺的厂家尤为适合,是一种从APT结晶母液中回收钨的简单而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法。
微信:
微博:

 

制备亚微米三氧化钨超细粉末2/2

这里再作一些补充说明:
(1)其实,三氧化钨还原为钨粉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就拿一个三氧化钨晶体来说,它还原时首先被还原为WO2,然后WO2.9的表面进一步被还原为WO2.72,此时晶体内部还是WO2.9,继续还原时,再变成WO2,最后才被完全还原为钨粉。所以说,三氧化钨还原时,其表面和内部的还原进程并不是同步的。晶体内部的三氧化钨还原得到的H2O必需通过外层已还原的钨扩散到晶体外部,在这种缓慢的扩散过程中极易使晶体产生断裂,在更高倍的电镜照片上就可以看到这些裂纹。
 三氧化钨的扫描图



(2)还原后的钨粉要再次氧化时,必须先吸附一定的氧气然后与之反应。可以想象,晶体表面的钨粉很容易吸附氧气,要氧化很简单,但是晶体内部的钨粉氧化,就必须等氧原子扩散到晶体内部之后,或者通过钨粉表面的裂缝吸附大量的氧原子之后才能与之反应。这个过程很缓慢。当晶体内部的钨粉被氧化为三氧化钨后,其体积必然比原来的钨粉的要大,这样就有可能把较大体积的晶体撑裂,整个晶粒就比原来的晶粒要小了。

(3)关于晶粒团聚。颗粒越小的晶体活性越高,这样,距离较近的晶体就更容易相互吸引,更易形成团聚。最后一步得到的三氧化钨颗粒已经非常细小,能够制得亚微米尺度的三氧化钨粉末,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氧化还原的过程中,三氧化钨和钨粉的粒度分布不均匀。氧化后生成的三氧化钨有团聚现象,而还原后生成的钨粉团聚现象不明显,钨粉表面有裂纹。很显然,用氧化还原的方法来制备亚微米三氧化钨简单实用。
 

微信:
微博:

制备亚微米三氧化钨超细粉末1/2

由于细晶粒硬质合金的种种优异性能,亚微米粉末(平均颗粒尺寸<1m)的需求近年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今天,已经能够工业化生产超细钨粉(平均颗粒尺寸<0.5m)。生产超细钨粉对氧化物原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原料的纯度和均匀性方面。

制备超细三氧化钨粉末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采用的是多次氧化还原的方法。实验步骤:
(1)在空气中煅烧APT,温度500℃。
(2)在氢气中还原煅烧后所得的三氧化钨,温度850℃,保温25min。
(3)在空气中氧化第一次还原后所得的钨粉,温度500℃,保温20min。
(4)在氢气中还原第一次氧化后的三氧化钨,温度850℃,保温25min。
(5)在空气中氧化第二次还原后所得的钨粉,温度500℃,保温20min。
(6)第二次氧化后所得三氧化钨和第二次还原所得钨粉在蒸馏水中分散后作激光粒度分析。
(7)用分析纯酒精分散氧化钨和钨粉后作电子探针扫描。
 图一各步实验所得产物之粒度分布图
图一各步实验所得产物之粒度分布图

实验结果分析:
ATP经煅烧后所得的三氧化钨,大部分呈松针状聚集在一起。在氢气气氛下还原时,团聚的三氧化钨表面首先被还原,使表面密度变小,因为三氧化钨被还原时由于脱氧而生成钨粉,体积明显变小。也就是说,团聚表面变得蓬松。这样,团聚内部的三氧化钨还原时会把表面的钨粉撑裂,使团聚表面出现很多微裂纹。也有的团聚粒径较大,表面能较小,裂纹更深,直接导致团聚裂开,分裂成几块更小的团聚。所以,经过还原以后的钨粉形状比较规则。这样,当生成的钨粉被氧化时,团聚表面的钨粉直接氧化成三氧化钨。但是,团聚内部的钨粉要被氧化,氧原子就要通过团聚表面的裂缝进入内部与钨粉相结合,这足以使裂纹扩大以致使团聚裂开。这就是虽然钨粉结合了氧原子,但颗粒粒径还是会变小的原因。关于生成的三氧化钨有团聚现象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因为氧化反应结合氧原子,使本来就靠得比较近的钨粉之间填充了氧,从而形成团聚。 还原的氧化钨再次氧化以后,三氧化钨颗粒粒径明显变小,其原因仍在于还原时脱氧和钨粉产生裂缝。

微信:
微博:

重结晶法制备高纯度仲钨酸铵

纯仲钨酸钠深度加工钨产品的质量直接受仲钨酸铵(APT)质量的影响,生产掺杂钨丝和钨合金丝所用的仲钨酸铵结晶粉末,每种杂质含量不应超过2*10-5,因此,要制得高纯度的仲钨酸铵,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现在常用的方法有重结晶法、电解法等。本文主要讲述重结晶法制备高纯度仲钨酸铵。
 
国内用氨水溶解APT制备高纯度仲钨酸铵过程:热离解仲钨酸铵→溶于氨水→澄清→过滤→钨酸铵溶液→蒸发结晶→洗涤→干燥→高纯度仲钨酸铵。 溶解前,把APT晶体进行热离解,方便仲钨酸铵更好的溶解于氨水中。热离解过程:管式回转炉中将纯度不够高的仲钨酸铵结晶放在非还原性气氛中于250℃~350℃下加热,或者在50-150℃真空中加热,仲钨酸铵晶体离解,离解时间1h,氨逸出,生成高活性易溶于水的无定型灰棕色含水氧化钨化合物(WO3.XH2O).这种方法工艺复杂,产品的粒度不易控制,且热离解温度要求严苛;另外,加热时间过短,APT热离解不完全,若加热时间过程,则含水氧化钨化合物将进一步转化成无水三氧化钨。
 
美国有专利介绍:一定比例的仲钨酸铵原料在120℃下完全溶于氨水(4.9%)中,恒温2h。溶液持续沸腾至81%的钨结晶析出时,取样品分析,并过滤,把结晶体重新溶解在氨水中,重复操作。再次析出81%钨晶体时,停止结晶,分析样品。如此,APT纯度得到明显提高。该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在氨水中溶解和重结晶,工艺简单。APT的纯度可以靠溶解、结晶循环过程重结晶比率和循环次数控制。正常来说,每增加一个循环环节,产品的纯度就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微信:
微博:

 

 

微信公众号

 

钨钼视频

2024年1月份赣州钨协预测均价与下半月各大型钨企长单报价。

 

钨钼音频

龙年首周钨价开门红。

金属钨制品

金属钨制品图片

高比重钨合金

高比重钨合金图片

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图片

钨粉/碳化钨粉

钨粉图片

钨铜合金

钨铜合金图片

钨化学品/氧化钨

氧化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