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酸钠浓度对Ni-Co-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2/2

与沉积速度的关系

钨酸钠对沉积速度的影响:从图可见,当镀液中钨酸钠质量浓度较小时,镀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质量浓度在0.4g/L时镀速达到最大,钨酸钠质量浓度继续增大,镀速则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个变化规律说明,在镀液中加入少量钨酸钠,对镀液的沉积具有促进作用,但钨酸钠的质量浓度超过一定值后,加速镀液的分解,沉积速度反而下降。
 
钨酸钠对磁性能的影响:化学镀液中钨酸钠质量浓度对镀膜的磁性能有明显影响,随着钨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薄膜的矫顽力先升高后降低,在0.4g/L时达到最大值,0. 8 g/L时次之;钨酸钠质量浓度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与其对矫顽力的影响趋势相似,低浓度时随钨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镀膜的饱和磁化强度提高,并在0.8g/L时达到最高值22 emu/g,然后则呈下降的趋势。镀膜中W质量分数随钨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所以钨酸钠质量浓度对磁性能的影响归结为W对镀膜微观结构及成分的影响。
 
钨酸钠对镀膜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不同钨酸钠质量浓度得到的镀膜进行SEM分析,结果表明钨酸钠的加入可以改善镀膜形貌。随着钨酸钠质量浓度逐渐提高,胞状颗粒致密、均匀、细小,成长更为完善。钨酸钠质量浓度继续增加,形貌发生变化,镀膜表面出现沟痕,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大的胞状突起,局部结成块状并有微裂纹出现。
微信:
微博:

 

钨酸钠浓度对Ni-Co-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1/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已开始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和不锈钢支架,但这类支架却有一些缺点。本文在支架上镀覆一层磁性薄膜,制备可磁化医用金属支架。利用外加磁场将药物送达肿瘤细胞附近,增加了支架的化学药物治疗功能,达到局部靶向治疗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EDS能谱分析制备磁性薄膜方法很多,由于支架是由镍-钛合金丝或不锈钢丝制成的,形状复杂,首选是化学镀法。化学镀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镀层均匀致密、孔隙率低等优点。本文重点探讨在Ni-Ti形状记忆合金支架表而化学镀Ni-Co-W-P磁性薄膜的配方中钨酸钠浓度对Ni-Co-W-P薄膜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通过化学镀,测试与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钨酸钠对镀膜中W的影响
随着钨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镀膜中W质量分数也随着增加。镀膜中金属Ni、Co为主体元素,随着钨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它们的质量分数变化不规则。P质量分数较少。图为钨酸钠质量浓度为0.8g/L时镀膜的EDS能谱分析。
2. 钨酸钠对镀膜光泽度和结合力的影响
使用JS28型显微镜,对在不同钨酸钠质量浓度的镀液中得到的镀膜的光泽度、弯曲90°试验后镀膜的裂纹数和剥落块数进行观察评定。镀膜光泽度和结合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改变镀液中钨酸钠质量浓度,所得镀膜的光泽度和结合力明显改变。当钨酸钠质量浓度控制在0.4~1.0 g/L时,镀膜的光泽度与结合力相对较好。
微信:
微博:

探究三氧化钨红外吸收性能

三氧化钨红外谱纳米三氧化钨是一种具有催化、隐形特性、电致变色性、气致变色、光致变色、气敏、超导等诸多特性的多功能半导体功能材料。大量的研究表明,半导体材料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能对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收。对氧化钨纳米粒子进行一定的还原处理或增加第三相阳离子,能够在其表面积聚大量的自由电子,从而使其具有等离子共振吸收近红外光的特性。由于氧化钨在缺氧条件下能生成稳定的 Magneli 相,以及在引入阳离子时能形成稳定的立方与六方钨青铜矿结构。因此,当通过还原处理后能引入大量自由电子时,氧化钨及其复合物仍然具有稳定的结构和物化性能,并在长时间阳光照射下能保持吸收性能的稳定。

由于氧化钨纳米粉体不具有对太阳光近红外的吸收作用,故需将其进行还原处理成WO3–x。取纳米三氧化钨作为初始材料,分别在 350、550 ℃的还原气氛[体积比 V(H2):V(N2) = 1:9] 中烧结1 h,随后停止输入H2,在 N2 的保护下将温度升高到 800 ℃,并在该温度下加热1 h,然后关闭电源让温度降至室温,得到 WO2.92 和 WO2.83。上述两溶胶分别装入厚度为 1 mm 的石英比色皿中进行光谱测试。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XRD 峰变尖锐,这是因为在较低的温度下,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晶化不完全,随着温度升高,粒子尺寸变大,相应的晶化更加完全所致。纳米氧化钨粒子的大小远小于可见光波长,能保持对可见光的透明性。

微信:
微博:

 

白钨矿的加温精选和常温精选

加温精选指白钨矿与含钙矿物分离的彼得罗夫法或改进的彼得罗夫法。彼得罗夫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米哈诺布尔选矿研究设计院彼得罗夫教授发明的。
有学者经实验室研究得出以下认识:
1. 当白钨矿与石英和硅酸盐脉石矿物分离时,用加温法和常温法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
2. 当白钨矿与萤石分离时,加温效果好,常温效果不好。
3. 当白钨矿与方解石分离时,加温和常温分离效果都不理想,常温法更差。
4. 常温法分离需长时间(40-60分钟)、强搅拌,并要多次精选。但仍不如加温法好。
 
苏联选矿研究设计院即“米哈诺布尔”是一所以选矿和烧结专业的工艺设备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与设计机构, 隶属于有色冶金工业部。该院创建于1920年2月, 现有人员1900名, 其中有技术科学博士7名, 技术科学副博士70名。现任院长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技术科学博士、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彼得罗夫教授。
 
彼得罗夫法简介:在白钨矿精选段之前,将浓度为60%-70%的粗精矿加入大量水玻璃长时间高温搅拌,然后于常温下再稀释到浓度20%左右进行精选的一种选矿方法。(水玻璃量按每吨干矿20-60公斤添加,加温温度90度左右,保温时间半个小时以上)
微信:
微博:

 

三氧化钨制作高效太阳能电池

目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5%左右,最高的达到24%,这是目前所有种类的太阳能电池中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但制作成本很大,以致于它还不能被大量广泛和普遍地使用。由于单晶硅一般采用钢化玻璃以及防水树脂进行封装,因此其坚固耐用,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5年,最高可达2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制作工艺与单晶硅太阳电池差不多,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要降低不少,其光电转换效率约12%左右。非晶硅太阳电池是1976年出现的新型薄膜式太阳电池,它与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完全不同,工艺过程大大简化,硅材料消耗很少,电耗更低,它的主要优点是在弱光条件也能发电。但非晶硅太阳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偏低,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为10%左右,且不够稳定,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转换效率衰减。

瑞士联邦材料科技实验室的科学家包多瑞与布劳恩研发出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工艺。他们使用氧化铁和氧化钨来吸收阳光,能吸收35%的射入光线。经过处理之后,其材料既能吸光,又更能将光转化成电力。三氧化钨制作高效太阳能电池容易扩大规模,进行工业化生产。

先把仲钨酸铵溶液与某种聚合物混合,创造出一种滴状塑胶悬浮物,每一滴都含有仲钨酸铵。然后将这种混合物喷到一张玻璃板上使其干燥,再把玻璃放入烤箱中将塑胶成分烧掉,使这些小滴转变成磁性微球剂。最后再喷上硝酸铁溶液,并再度加热,形成外壳。该方法既使光线的内部折射最大化,也使光线能够在氧化铁与氧化钨交界处得到吸收。

微信:
微博:

 

 

微信公众号

 

钨钼视频

2024年1月份赣州钨协预测均价与下半月各大型钨企长单报价。

 

钨钼音频

龙年首周钨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