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APT市场容量有限(2)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钨消费国之一, 也是APT进口大国, 1983~1987 年年均进口APT1830t。80 年代初进口我国的APT仅有10 t , 1985年猛增到1285 t ,90年代每年进口我国APT都在1000 t 以上。1991年以后美国进口我国钨精矿征收高达151 %的关税,但进口中国的钨并未因反倾销关税而受到影响,进口APT为主的钨酸盐填补了供应的缺口,1991~1995年进口我国钨酸盐年均1530 t 钨含量,我国仍为美国钨市场的主要供应国。1996年、1997年进口我国APT分别为1 259 t、1714 t。美国90 %的APT还原成金属钨粉,其中有65 %转化为碳化钨粉。美国是APT的进口大国,又是钨粉、碳化钨粉的出口大国。碳化钨美国占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达60 %~65 %。
 
1991 ~ 1995 年西欧国家进口以APT为主的钨酸盐主要由我国供给,年均进口4286 t 钨含量,约占钨酸盐进口总量的94 %。1995年进口量高于需求量,由于库存过多,致使1996年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1995年独联体开始向欧共体出口少量的APT。1996~1997年我国出口到荷兰的APT 分别达到2600多t 和5200多t , 1997年出口到瑞典的APT 410 t ,比利时102 t ,德国94 t。西欧国家进口我国APT等初级加工制品,除供国内消费外,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钨粉、碳化钨粉、高档硬质合金出口。
 
韩国曾是APT生产出口的国家,1981~1986年年均产APT 2540 t , 1983~1986年年均出口APT 1100 t ,很少进口APT。1993年后停止进口钨精矿,转而进口以APT为主的钨酸盐为原料进行深度加工。1996年与1997年分别从我国进口APT 1996 t、2313 t ,同时从我国进口了少量的钨粉和钨制品。
微信:
微博:

国际APT市场容量有限(1)

据统计,1981年我国出口APT仅有264 t。1985年以来,国家对APT的出口实行财政支持政策,使APT的出口量猛增, 当年增加到4114 t。以后逐年增加, 到1988 年出口了9 886 t。1993年以后增加到1. 24万t 以上,1995年达到17 731 t。90年代以来出口APT的钨含量占总出口钨含量的50 %以上。1995~1997年以APT为主的钨酸盐(含钨酸、三氧化钨、钨酸钠、钨的其他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出口量分别占出口总量的83 %、87 %、79 %;出口创汇额分别占钨的出口总额的85. 7 %、81. 1 %、77. 4 %。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APT主要销往日、美、韩、荷兰,其次是德国、瑞典、比利时、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等国。
 
80年代,日本有10座矿山进行生产,钨的自给率可达30 %。1993年以后全部关闭,靠进口钨原料来发展钨工业是日本的唯一选择。我国生产的APT等化工产品量大,出口价格便宜,成为日本进口钨原料的主要来源。1983年日本只进口我国的APT18 t ,1991年进口我国APT3 299 t ,占APT进口量的77. 7 %。1995年进口APT等化工产品4 651 t ,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97 %是我国供给的。1997年进口我国APT4 132 t ,占我国APT出口量的28. 3 %。日本每年消费钨约6 000多t 钨含量,每年进口APT、三氧化钨等中间产品占钨进口量的61 %。60 %以上的钨原料是由我国供给的。日本采用进口APT等廉价的钨初级制品代替钨精矿,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进行高纯和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以获取高附加值。
微信:
微博:

不同球磨时间对钨铜电极粉末粒度的影响分析

高能行星球磨中研磨介质对物料的高速高频冲击碰撞有利于能量的转换和分子、原子及离子的输运和扩散。有实验表明,球磨强度对机械合金化非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强度低时,粉末形成非晶的时间较长,甚至于无法形成非晶;而强度较高时,形成非晶的时间将大大地缩短,且有助于非晶成分范围的扩大,但继续球磨时会使得已非晶化的粉末重新晶化形成新相。当球磨能量高到一定程度时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不是非晶。球磨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粉末产物的组成和纯度。

某些金属或合金的MA非晶化和晶型转变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球磨时间过短时材料内部能量聚集太少不足以破坏其结合价键;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发生其他的变化。在研磨过程中,由于球磨对粉末的摩擦和撞击,粉末自身的温度会升高,局部的升温有利于固相反应,但整体温度的升高会家具物料间的团聚及其与磨球和筒壁的粘附,球磨某些有机物时,温度过高还会导致其分解等现象。此外, 磨球与磨球,磨球与罐壁之间的碾压、轧制和冷镦作用下,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钨铜W-Cu粉末在塑性变形、冷焊作用下形成片状的复合粉末。由于加工硬化和微观应变的增加,复合粉末的塑性下降,导致其断裂细化,断裂后的颗粒有不断地重复冷焊和再断裂,钨铜合金电极颗粒混合也更加均匀,复合粉末变为更为细小均匀的颗粒。

钨铜合金电极

微信:
微博:

 

国内APT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硬质合金年产量7 000余t ,名列世界第一。而国内内销每年不到5 000 t ,近9年每年出口不足1 000 t。硬质合金市场供大于求,市场销售不畅,产品压库,冲击APT的生产销售。生产APT的厂家众多,产量急剧膨胀, 国内消费只需1 万t 左右, 迫使三分之二的产品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 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每年我国出口APT配额只有1. 2 万t。众多的厂家各自为政,竞相压价,抢占有限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生产能力大大过剩的情况下,有的现在还在上马。盲目上APT生产线,重复建设,盲目生产,生产规模小,管理落后,成本高,工艺雷同,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差,导致APT大量压库。
 
微信:
微博:

钨铜合金电极生产中常见问题

由于钨铜合金电极的生产属于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 PM),过程较为复杂其工艺参数繁多,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缺陷,如裂纹、孔隙以及气孔等。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烧结试样的致密度。

1. 裂纹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由于压制时加压速度过快,粉料中的气体来不及排出,卸压后产生弹性后效膨胀而导致裂纹的产生。除此之外,烧结时试样外表面的铜会蒸发,导致试样外面的粘结相-铜的损失,因此也容易产生裂纹。常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在加压的过程中逐渐增大压力,并且保证有足够的保压时间,来促使粉末间的气体顺利排出。而对于表面铜的损失现象,目前一般在应用中会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除去表层部分。

2.气孔

除了粉末间的气体在模具中不容易排出外,钨铜复合材料中的气孔来源于高温下溶解于铜的一些气体,在凝固时不能有效排除而造成的。常见的有水蒸气和氢气。水蒸气在高温下与石墨电极中的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铜在高温下溶解了大量的氢气,凝固时不能完全排除,而形成气孔。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在烧结时应避免一切水蒸气的隐患,另外是在加压过程中依然要逐渐增大压力,并且应保证有足够的保压时间,使粉末间的气体顺利排出。

3.孔隙缺陷

它的产生主要集中于凝固过程,并且易出现在烧结试样的中心部位,这主要是由于凝固时中心部位温度较高,周围部位因温度相对较低而先凝固但却吸走了中的部分铜而形成的。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种缺陷在钨铜电极组织中分布极少,也很难以消除。

微信:
微博:
 

微信公众号

 

钨钼视频

2024年1月份赣州钨协预测均价与下半月各大型钨企长单报价。

 

钨钼音频

龙年首周钨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