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蒋介石不顾一切地围剿中央苏区,竟是因为钨
- 詳細
- カテゴリ: 钨业知识
- 2018年3月21日(水曜)09:14に公開
- 参照数: 3767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地下一层中,有一排战防炮。所谓战防炮是反坦克炮的旧称,这里有德国、日本、法国、苏联的各种型号反坦克炮。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德国二战中的神炮——Pak-38型50毫米牵引反坦克炮。
这种火炮采用钨合金穿甲弹,是二战前期少有的能够击穿苏联T-34和KV-1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对付日军那些脆皮坦克就更不值一提。不过,当年德国人为Pak-38制造穿甲弹所用的钨,作为战略物资,长期依靠中国的出口,也因此引出了一段有关于钨的往事。
1907年,德国传教士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钨矿后,中国江西省的大余县周边也相继发现钨矿。1928年后,红军在赣南建立中央苏区,在随后的几年里,钨砂贸易成为中央苏区第一大财政外汇收入的来源。一斤高品质钨砂,就能换“一块半现大洋”而民国早期,一亩好地,也就值20个大洋!由红军银行行长毛泽民同志负责和广东军阀陈济棠开展钨砂贸易,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财政来源,而且在全中国没有其他竞争者,是垄断性的、利润丰厚的贸易,可养活十几万红军。
为了准备侵略战争,希特勒治下的德国不断地在充实军备。但是当时的德国矿产资源匮乏,钨、锑等制造重武器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全部依赖进口。而同时,德国当时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非常富裕,缺少外汇的德国很难在其他国家购买到这些资源,加上英国人的百般阻挠,所以德国将目光瞄准了当时的中国。
当时中国的钨砂产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加上中国军阀混战,可以绕开英国向中国地方军阀购买。之所以德国人没有找蒋介石,是因为当时南京控制的区域没有钨矿,而主要产区在广东周边,在陈济棠的控制下,加上毗邻香港,出口方便。另一个产区产量更大,在江西南部,但那里深处内陆,更关键的是在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控制下。相反,老蒋的供货能力最为有限,所以德国人一开始并没有找蒋介石买。
1933年初,德国军火投机商人汉斯·克莱恩(Hans Klein)作为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随员第一次来华访问。但是汉斯并没有和顾问团的成员集体行动,而是悄悄地跑到了广州找了陈济棠,谈向德国提供矿物资源的问题,并承诺为其建造一座兵工厂。
不过,后来汉斯的秘密行动曝光后,蒋介石开始找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吵,而接任顾问团新团长的德国将军法尔肯豪森倒是帮老蒋说了不少好话。蒋介石又找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柯利伯尔,这位仁兄是德国纳粹早期成员,与希特勒可以说是一起吃过苦的,算是能说得上话的,他也极力推荐蒋介石。因此,最终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德国的钨矿合作对象从广东的陈济棠转向了南京的蒋介石。
那么手中没有矿的蒋介石怎么拿出钨矿呢?于是,蒋开始了对红军的第5次“围剿”,迫使红军开始了长征,而蒋介石也控制了中国最大的钨矿产区江西。同时,蒋加大了对广东陈济棠的包围,从而实际上控制住了钨矿出口权。
这也是蒋介石不顾日本在东三省和华北的侵略,而对中央苏区反复发动“五次围剿”,一定要把中央红军从这个地区赶走或者消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赶走了中央红军,占领全部钨矿产地后,在二战爆发前,和德国政府搞的火热,由于中德双方都没有多少外汇储备,所以在1936年4月签署了1亿马克的信贷合同,明确中国给钨矿等资源,德国给军火,双方资金都从这虚拟的1亿马克信贷合同中出,收款则还给这个信贷池,成为了实际上的易货贸易。
大批进口德国德国尖端军火,最终装备了蒋介石的几个直系部队,装备德制武器的部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德械师,其中也包括了文章开头所介绍的Pak-38型50毫米牵引反坦克炮。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德贸易时间并不长,德械师属于凤毛菱角,并不能有效阻击日寇的侵华战争。
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打铁都必须自身硬,依靠他人永远就受制于人。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我们保家卫国的武器不再需要靠钨矿石来换取了。同时我们还将丰富的钨矿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我们我们的军工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小到子弹,大到坦克,导弹和战机,许多武器都能自己生产,并且逐渐转向出口,具备了同欧美等发达军事强国一较高下的实力(文章部分内容摘自新浪军事)。
钨产品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产品详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电话:0592-5129696 传真:5129797 | 电子邮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钨钼文库:http://i.chinatungsten.com | 钨钼图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钨业协会:http://www.ctia.com.cn | 钼业新闻: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