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鋁和鎢加熱子的工業流程

鋁膜的形成是在真空容器中把純度很高的鋁絲(一般可達到99.9%)加熱氣化然後沉積在溫度較低的螢光屏的表面上,從而形成一層薄薄且均勻緻密的鋁膜。螢光屏是通過黑底石墨、螢光粉塗敷、有機膜塗敷後的屏。蒸鋁屏是在螢光屏上再蒸一層鋁。一般蒸鋁工序的工藝流程主要是:鋁絲插入→螢光屏上料→一次真空→二次真空→真空測定→預熱→蒸散→膜厚測定→洩露→冷卻→屏下料。

在真空容器中將鎢加熱子通電後使鋁絲氣化形成鋁膜,也就是通過低電壓高電流給鋁絲一定的功率使之熔化後汽化蒸發形成鋁膜。其工作主要是在蒸鋁工序中的預熱和蒸散過程中。預熱的目的主要是對將吸附在鋁絲中的氣體進行清除和淨化,使蒸發的過程能平穩的進行。在開始的時候,輸入加熱子的電流隨著電壓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長時間的預熱時間,加熱子的溫度會上升,導致其電阻率增加,表現為電流的緩慢降低。在蒸散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電加熱使塊狀固體鋁分子逸出,蒸鋁過程的完成就是把蒸發出來的鋁分子凝聚在有機膜上製備形成鋁膜。在蒸散的過程中,電壓要先加到一定的數值,比如8.5V。在溫度達到鋁熔化溫度前,電流和功率的變化和預熱過程一樣,呈下降的趨勢。當達到蒸發溫度的時候,鋁會迅速蒸發,電流急劇降低,直至蒸發結束。

蒸鋁和鎢加熱子

微信:
微博:

CNC加工鎢銅工件—切削液的選用以及走刀路線安排

除了刀具和切削參數的選用外,在數控加工鎢銅工件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切削液的選用以及銑削時走刀路線安排的問題。切削液(cutting fluid, coolant)是一種用在金屬切削、磨加工過程中,用來冷卻和潤滑刀具和加工件的工業用液體,切削液由多種超強功能助劑經科學複合配合而成,同時具備良好的冷卻性能、潤滑性能、防銹性能、除油清洗功能、防腐功能、易稀釋特點。克服了傳統皂基乳化液夏天易臭、冬天難稀釋、防銹效果差的的毛病,對車床漆也無不良影響,適用於黑色金屬的切削及磨加工,屬當前最領先的磨削產品。相比於皂化油,切削液各項指標均占優,它具有良好的冷卻、清洗、防銹等特點,並且具備無毒、無味、對人體無侵蝕、對設備不腐蝕、對環境不污染等特點。在切削鎢銅工件時會產生較高的切削溫度,切削熱不易傳散,因而需要使用切削液,從而提高切削過程中的潤滑性能,降低切削力,極大提高刀具的耐用程度,有效地防止粘刀和刀具過早的磨損。

而合理安排CNC銑削過程中的走刀路線是有效防止加工鎢銅工件時產生裂紋和掉渣的關鍵工藝方法,一般走刀路線的安排遵從以下幾個原則:
1.合理選擇銑削方式:通常銑削方式包括順銑和逆銑。順銑切削平穩,切削路程較短,切削由厚至薄且能有效減輕切屑粘結的現象並改善表面粗糙度,相比於逆銑更為常用;
2.保證銑刀旋轉時切屑往內排,從而避免了因材料質地較脆而發生的銑削缺陷;
3.要注意避免過大的吃刀量以及棱邊崩角和掉渣;
4.在加工平面或盲槽時,不適合選擇在工件表面垂直進刀而應盡可能選擇斜線或螺旋進刀,避免工件產生裂紋;
5.鑽孔時,必須將出刀面緊貼在其他金屬墊塊上,這樣可有效控制出刀孔口出現掉渣現象。

鎢銅工件

微信:
微博:

 

WO3光觸媒光催化CO合成甲酸

甲酸(化學式HCOOH)和甲酸甲酯(HCOOCH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於有機合成、製備染料、印染、醫藥等許多領域。目前工業上普遍使用甲酸鈉法生產;同時,也可以使用CO和水生產,這種方法的成本更低,但是需要較高溫度和壓力,耗能大,設備投資更高。因此,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甲酸合成方法。

WO3和甲酸
 
研究表明,CO在水中可以被光催化還原成甲酸、甲醛、甲醇、甲烷等有機化合物。光催化還原具有反應條件溫和、能耗低、二次污染少等優點。近年來,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熱表面催化難以實現的CO還原反應體系的研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根據光敏劑和催化劑的不同,CO的光催化還原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 二氧化鈦為光敏劑(或稱為助劑),其它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等作為催化劑;二氧化鈦和三氧化鎢兩種半導體的複合,能夠增加俘獲質子或電子的能力,進而增強光催化性能;
2. 卟啉,Ru(bpy)32+,ReX(CO)(bpy)既作為光敏劑,又作為催化劑;
3. Ru(bpy)32+作為光敏劑,另一種金屬複合物作為催化劑;
4. 有機物作為光敏劑,金屬複合物作為催化劑。
目前,CO還原的光催化劑以第一類為主,其反應與作為半導體的二氧化鈦的光敏性有關。
 
WO3作為一種半導體光觸媒,其禁帶寬度為2.4eV~2.8eV,意味著它有更寬的光吸收波段,能回應可見光,被認為是替代二氧化鈦光觸媒的很好的光催化材料。近年來,對WO3光催化特性的研究在不斷進行,特別是超細粉體的WO3在催化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
微信:
微博:

 

CNC加工鎢銅工件—刀具的選用

鎢銅材料是一種鎢和銅的合金材料,其具有高密度、高強度、高熔點以及優良的耐磨耐蝕性,被廣泛運用於航空航太以及一些高溫材料領域。但是鎢銅材料存在切削性能較差的缺陷且其屬於脆性材料(在室溫下多孔鎢骨架抗拉強度僅有50-120MPa,Cu抗拉強度為240MPa)。在刀具加工過程中刀具磨損快,容易產生裂紋、崩塊等缺陷。為了解決這些缺陷,相關研究人員在加工鎢銅工件的實際生產中不斷探索,尤其是在刀具選用、切削參數、切削液的選用以及數控銑削走刀路線的安排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的研究與試驗。

在刀具選用方面,對於材料有硬度高、韌性好、強度高、熱硬性好、散熱性好等要求,對於立銑刀最好選用三刃硬質合金銑刀,要求刀面光潔、刃口鋒利,而對於多刃刀具應控制切削刃的跳動量。對加工鎢滲銅的刀具幾何角度,除後角要求稍大外,其他無特殊要求按成品刀具幾何角度即可。對於切削參數的選用,切削時會產生較高的溫度且切削熱不易擴散,而會加快刀具的磨損。因而選擇合適的切削速度、切削深度、進給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夠有效延長刀具的使用壽命。另外,對於CNC加工鎢銅工件的硬質合金刀具的切削溫度宜控制在600℃-800℃之間,而硬質合金端銑刀與立銑刀加工鎢銅工件時切削參數也有所不同。

鎢銅工件

微信:
微博:

 

WO3電致變色薄膜的變色機制

電致變色薄膜電致變色效應是指材料的光學性能在電流或者外加電場的作用下,物質的顏色發生穩定、可逆的變化現象,簡稱電色效應。WO3是最為典型的無機電致變色材料,其製成的電致變色薄膜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具有著色效率高、可逆性好、回應時間短、壽命長、成本低等優點,因而符合未來智慧材料的發展趨勢。它在建築調光窗、汽車後視鏡與擋風玻璃、電致變色儲存器件、平板顯示器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充分瞭解電致變色機制是製備實用性電致變色薄膜的前提,也是使得電色薄膜特性得到充分應用的必要條件。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是離子和電子在薄膜兩側的共注入,導致膜層發生電致變色的解釋模型,其反應方程式為:
WO3+xM++xe- =MxWO3(藍色)【其中反應向右推進為著色過程,向左推進為褪色過程】
式中M為H+或Li+的小半徑正離子;
 
由於三氧化鎢的半導體特性,當有電子注入且被局域於某W5+離子上,並進入5d軌道,注入的W5+也駐留在此,其內部趨於保持電中性,從而形成MxWO3,由於W5+與W6+離子混價共存並分處於2個能級上,則此時發生電子的能級躍遷效應而產生電致變色現象。原始狀態WO3電致變色薄膜呈輕微的藍色,通電反應過程中薄膜的顏色逐漸加深,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薄膜顏色持續變化,由淡藍色最終變為藍黑色;褪色過程中,薄膜顏色由藍黑色逐漸變回淡藍色,但比原始狀態的顏色稍微有加深一些。
微信:
微博: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