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谊“孕育”出新中国的第一块硬质合金
- 詳細
- カテゴリ: 钨业新闻
- 2017年9月19日(火曜)19:01に公開
- 参照数: 3759
(文/图:龚道龙 )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而当时我国的工业体系,几乎一穷二白。硬质合金,作为“工业的牙齿”,更是一片空白。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痛下决心,毅然决定在株洲筹建中南硬质合金厂(株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的前身)。并先后两次共选派101人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 相关专业知识。中苏人民的友谊之花,孕育出了新中国第一块硬质合金。从此硬质合金产品在株洲大地上开枝散叶,芬芳满天涯。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大门
60 多年前,正值新中国建立不久,百废待新,国家将工业体系建设作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点。硬质合金作为“工业的牙齿”,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与举国建设事业密切 相关。而当时我国的硬质合金产业几乎是一空白。在此背景下,硬质合金项目被国家确定为“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并决定在株洲筹建中南硬质合金 厂。1955年至1956年间,经有关部门核准,工厂共选派101人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知识。
1955年3月,开工建设中的厂房
赴 苏联实习,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难关就是俄语。1955年4月,他们被选调到中央有色局吉林干部学校,突击学习俄语。当时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俄语,但大家的 学习积极性很高,起早贪黑地赶时间,搅尽脑汁地学语法,甚至晚上做梦都在背单词。一年下来,大家的俄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有的学员甚至还能担任技术授课的 翻译。
1955年11月,在莫斯科实习的学员参加十月革命胜利38周年庆典
从吉林干部学校结业后,学员们分两批前往苏联,第一批是1955年10月,第二批是1955年12月。学员们多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一想到自己将远赴万里去学习知识,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心情激动万分。
登上列车的那一刹,他们热泪盈眶地作别故土,心里一遍遍地默喊着“祖国母亲万岁”,并对自己说,一定要刻苦学习,报效国家。
火车行进在冰天雪地里,窗外朔风凛冽,林涛怒吼,好一派北国风光。经过9天9夜的车程,顺利达到了莫斯科。
1956年,学员在苏联老师家做客
初 到苏联,学员们在语言、气候、饮食上多少有些不适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便是两国的文化差异。一位老同志举了个例子,初到苏联时大家进商 店购物见了工作人员便喊“售货员同志”,她们表现得极不热情。后来有人提议,对40多岁的妇女应以“大妈、大娘”相称。结果人家又瞪着双眼问道:“我很老 吗?我像妈吗?”弄得大家一头雾水。直到大家重温了“出国须知”,顿然醒悟,原来苏联妇女喜欢显年轻的称呼。从此,大家吸取教训,统一称呼她们为“姑 娘”,得到了她们热情的回应。这件事给大家上了难忘的一课,那便是入境一定要随俗。
斯科克里姆林宫
学员们到达苏联后,苏联人根据他们的专业,将他们分到各地的工厂,如莫斯科的工厂、北高加索的工厂、斯大林格勒的工厂等等,接受专业的培训。
苏联的师傅们非常热心,在他们帮助甚至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进步很快,基本掌握了各岗位的操作方法。
学 员们除了学到技术知识外,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一位老同志向笔者分享了他的故事,当时他被分到苏联522厂实习,师傅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也是一名工段 长。由于他为人热情,学习用功,得到了师傅的赏识。有一天,师傅让他代行工段长职能,而且把酒精库的钥匙也交给他管理。苏联人爱喝酒,而且酒精也敢喝,故 酒精库钥匙是最难管理的。一时间一些男职工都来套近乎,夸他聪明、能干,目的就是要一点酒精喝。由于抹不开情面,他没有坚持。几天后,车间的一位管理人员 醉倒在更衣间,车间撤消这人的职务。当天下午,师傅就收回了酒精库钥匙,并告诉他,用权不严就是害人。
601工厂开工典礼
苏联学习期间,当时出访到此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惦记着中国学员。在莫斯科实习的学员先后受到谭震林、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教 育。据一位老同志回忆,1956年中央首长朱德同志率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他们。朱德同志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把工作搞好,建设国家。短 短几个字,寄托了一个伟大革命家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
在战争年代,中苏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了深厚友谊。在建国初期,在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这份友谊得以深化,这在苏联援华的156项重点项目建设中得以体现。
建厂初期,前苏联专家在生产现场指导
一位老同志说,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俄二战老战士代表、俄援华专家代表及亲属,并为他们颁发了纪念奖章。这令他感动不已,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传统友谊的珍惜。
一 位老同志回忆道,那时当地的学校经常组织联欢晚会,邀请中国实习生参加,场面热情洋溢。苏联人开朗、活跃,大家友好相处,还时常来串门,教大家练习口语, 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当他们回国临行之际,工厂的车间主任、指导老师等为他们送来了一盒大蛋糕,与他们告别,久久不肯离去。
1959年底,601厂主要厂房竣工全景图
学员和苏联师傅在平日的相处里,感情日益深厚,有时还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由于桌子不够用,大家就三三两两地站着吃,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便,使大家感到像在国内过年一样,非常温馨。
友 情也有升华成爱情的时候。在苏联实习期间,有一位学员结识了一位苏联姑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随着了解加深,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暗生情愫。但在当时 的背景下,这是不被允许的。回国前夕,他在给姑娘的信中写道:“美丽的姑娘,请让我把这份纯真珍藏,化作温暖,化作动力,去建设我的祖国……”
苏联专家和车间领导、技术人员一道操作
1956 年以后,赴苏联实习人员陆续学成归国,投入到工厂的各项事业中。“我们就是‘种子’,把从苏联学回来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一位赴苏学习的 老同志说。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分享给身边的同事,结合国内和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改造等。
工厂从1955年3月破土动工到1957年11月基本建成,建设者们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接下来是紧张的试生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不分彼此、齐心协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突破了系列关键的工序。
1957年3月2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厂视察
1957 年12月是株硬人值得自豪的日子,就在这个月,共和国的第一批硬质合金试生产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原国家计委、原重工业部纷纷发来贺电,祝贺我国拥有了 自己的硬质合金厂。那一刻,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掩盖不住的喜悦从每一个人的脸上荡漾开来,宛如潺潺溪水,滋润你我的心田。大家聚在一起唱啊跳啊,相互 拥抱握手,互致祝贺,气氛相当热烈,人们久久不散。
1958年4月1日,工厂正式投产。当年9个月的硬质合金累计产量就达到755.6吨,为设计水平的近两倍。投产一年,即收回了工厂的全部投资。1958年,工厂为中央17个部局和全国27个省市提供了硬质合金产品,基本上缓解了国家对硬质合金的迫切需求。
老办公综合楼和门岗
而 这批赴苏学习人员因视野开阔、技能过硬、求学笃进,注定了他们必将成为工厂生产、经营、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如王君笃、邱立文等后来成 为了工厂的高级管理层,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能力和魄力,带领广大职工攻艰克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先进生产线,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奠定了工厂在行业 内的龙头地位;佘振辉、李俊群等成为了工厂杰出的技术专家。佘振辉完成了20项硬质合金基础理论研究,10项硬质合金工艺因素的改革,8种硬质合金新设备 的创制和20种硬质合金材质的研究。李俊群作为仪表专家,于1977年远赴罗马尼亚参与了援建工作;还有的人成为了生产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 献青春和智慧。
硬质合金产品
建 企63年以来,株硬从赴苏联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建厂初期的区区几个合金牌号增加到100多个牌号,再到援建罗马利亚、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从老生产线, 到引进瑞士山特维克公司300吨硬质合金生产线;从出口硬质合金原材料,到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株硬人在前辈们给予的经验中,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 印,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本文转载自方志株洲 作者:龚道龙)
钨产品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产品详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电话:0592-5129696 传真:5129797 | 电子邮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钨钼文库:http://i.chinatungsten.com | 钨钼图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钨业协会:http://www.ctia.com.cn | 钼业新闻: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