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光刻工艺在二硒化钨上创建量子发射器

在最近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可扩展的、自下而上的、无光刻工艺,可在单层二硒化钨(WSe2)上创建大面积密集的量子发射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WSe2单层置于铂金(Pt)纳米颗粒之上,在WSe2单层内诱导出应变。

三维(3D)半导体的物理限制和应变工程允许量子信息处理和带隙工程。半导电过渡金属二钙化物(TMDCs)和六方氮化硼是此项研究中探索的二维(2D)材料。

二维材料的结构特性使其成为有竞争力的应变工程材料。二维材料与含有光学/光子纳米结构的任意基底的异质结合是由于它们的面内结合,这表明二维材料通过基底拓扑的应变可调性。此外,硅基纳米柱可作为三维基底来诱导局部应变。

应变二维半导体中的量子发射器图片

(图片来源: klss/Shutterstock.com)

由于机械应变可以控制带状结构,它们被用来调控光子和电子性能。因此,TMDCs中的量子发射器(QE)在量子信息科学和工程以及二维纳米光子学中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然而TMDCs量子发射的来源仍不清楚。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展示了一种在二维TMDC单层中形成高度密集的、应变诱导的量子发射器的方法,该单层放置在均匀排列的金属纳米粒子的顶部,使用了无光刻工艺、自上而下的氧化铝(AlOx)介质层的方法。通过使用远场光致发光(PL)光谱,他们观察到铂金应变的WSe2结构的局部激子(LX)发射。

研究小组通过对室温近场和低温远场PL光谱的综合研究,了解了应变WSe2的LX发射背后的机制。他们观察到LX发射的起源是来自暗激子的辐射发射,由压缩应变控制。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沉积(MOCVD)在WSe2单层的大面积中观察到了相同的LX发射。此外,MOCVD的空间控制是使用铂金纳米粒子排列在一阵列中。时间分辨和低温PL测量表明其寿命约为11纳秒,发射光谱线宽度小于0.7纳米。

首先,在二元共聚物胶束的帮助下,薄薄的氧化铝被沉积在均匀排列的铂金纳米粒子上,铺在二氧化硅(SiO2)/硅(Si)基底上。铂金纳米粒子被旋涂了一层单层聚苯乙烯-块状-聚(4-乙烯基吡啶)(PS-P4VP)胶束,铂金纳米粒子核心由六氯铂酸(H2PtCl6)前体组成。接着,纳米粒子在400摄氏度下进行退火。根据二元共聚物的分子量,铂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为11.7和5.9纳米。

在这项研究中,尺寸为11.7纳米、粒子间距离为103纳米的纳米粒子是主要研究对象。氧化铝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沉积在铂金纳米粒子上,并被用作间隔物,它可以防止二维TMDC中的激子通过与铂金纳米粒子直接接触而淬灭。此外,较厚的氧化铝导致了基底和铂金纳米粒子顶部之间的高度差异。

WSe2单层中的局部发射图像

(图片来源: Kim, G./ACS nano

在ALD氧化铝沉积后,二硒化钨单层被转移到氧化铝沉积的铂金纳米粒子阵列上。最后,在真空管道炉中用氩气流对合成的样品进行退火,使氧化铝/铂金纳米粒子基底和WSe2之间的界面有更好的保形接触,并消除了被困的气体分子或溶剂。

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来观察氧化铝/铂金纳米粒子阵列上退火、局部应变的WSe2的结构。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之间有明显的皱纹,表明WSe2单层的应变和变形。STEM图像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元素图显示,WSe2单层与氧化铝覆盖的铂金纳米粒子阵列之间,表明产生了局部应变结构。

总而言之,该团队展示了在分布在均匀的铂金纳米粒子上的二硒化钨单层中,通过应变诱导,制造具有高空间密度的局部量子发射器的简便方法。通过样品的拓扑结构和铂金纳米粒子的密度以及通过调整暗激子的LX发射,诱发综合应变。这项研究使用无光刻工艺,可扩展到大面积的TMDC,并适用于2D半导体。

这项题为“High-Density, Localized Quantum Emitters in Strained 2D Semiconductors”的研究报告已发表在ACS nano(2022)上。该研究的作者为Kim, G., Kim, H. M., Kumar, P., Rahaman, M., Stevens, C. E., Jeon, J., 和Jariwala, D。

 

微信公众号

 

钨钼视频

2024年1月份赣州钨协预测均价与下半月各大型钨企长单报价。

 

钨钼音频

龙年首周钨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