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钨矿的成因有哪些?
- 详细资料
- 分类:钨业知识
- 发布于 2025年9月05日 星期五 15:36
- 作者:Yining
- 点击数:6
黑钨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带,受深大断裂控制,为岩浆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分异的高温热液,花岗岩侵入体顶部或外接触带的裂隙系统是主要的容矿空间。其形成过程与特定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以下为黑钨矿的成因及形成过程的系统阐述:
一、黑钨矿的主要成因及形成过程
黑钨矿最主要的成因为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其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地质过程。
源区与元素初步富集:钨表现出强不相容性,在富含钨等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上侵并缓慢冷却过程中,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钨难以进入早期形成的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晶格,因此在残余熔体中逐渐富集,形成成矿母岩浆。
成矿流体的出溶与演化:在岩浆演化晚期,这些富含挥发分(如H₂O, F, Cl, B)和成矿元素(W、Sn、Nb、Ta等)的残余熔体-流体系统发生相分离,形成高温、富碱金属且富含挥发分的成矿热液。其中氟、氯等卤素对钨的迁移与络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矿流体的迁移与渗透:成矿热液在构造应力驱动下表现出较强的渗透能力与化学活性,通常沿花岗岩体内部的原生节理、冷凝收缩产生的裂隙,或沿岩体与围岩(如砂岩、板岩、千枚岩)的接触带,在裂隙系统中向上和向外运移。
水岩反应与矿物沉淀: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与压力下降、热液与围岩发生反应(水岩反应)引起系统pH值变化、不同来源流体混合或氧逸度改变,钨的溶解度显著下降,钨酸根离子(WO₄²⁻)与溶液中的Fe²⁺、Mn²⁺结合,以黑钨矿((Fe,Mn)WO₄)的形式在开放裂隙中沉淀,常与石英、锡石、辉钼矿等矿物共生,形成具开采价值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
二、黑钨矿的其他成因类型
除主导的热液成因外,黑钨矿还可通过其他地质作用形成。
1.岩浆分异成因
黑钨矿可经由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直接形成。在岩浆演化末期,钨等成矿元素在残余熔体或流体相中进一步富集,随着温度持续下降,钨与铁、锰结合形成黑钨矿。该成因常见于以下环境:
伟晶岩矿床:黑钨矿多产于伟晶岩脉中,与粗晶石英、钾长石、白云母以及黄玉、绿柱石等稀有元素矿物共生。伟晶岩作为花岗岩浆晚期高度分异的产物,为黑钨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花岗岩体内部:在某些高度分异、钨元素富集的S型花岗岩中,黑钨矿可以浸染状、团块状或细脉状直接产于岩体内部。
岩浆分异成因的黑钨矿通常晶体粗大、自形程度高,常与锂云母、铌钽铁矿、电气石等矿物共生,中国南岭地区部分钨矿即属此类。
2.接触交代变质成因(矽卡岩型)
黑钨矿亦常见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大理岩)或钙质硅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在岩浆热液和流体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矽卡岩,并伴有黑钨矿的沉淀:
矿床特征:形成矽卡岩型钨矿床,黑钨矿常与白钨矿、钙铁辉石、石榴子石(钙铝-钙铁系列)、透辉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共生。
成矿机制:来自花岗岩体的含钨热液与富钙、铁、锰的围岩发生反应,钨酸根离子与围岩中释放出来的Fe²⁺、Mn²⁺结合生成黑钨矿。
产状:矿体多呈透镜状、囊状或不规则状,明显受接触带构造控制。中国湖南瑶岗仙钨矿是此类矿床的典型代表。
3.表生沉积与次生成因
黑钨矿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通过表生作用形成:
次生富集作用:原生黑钨矿矿床经风化剥蚀后,钨可在氧化带中以次生矿物形式(如钨华)短暂出现,或在适宜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于附近适宜部位重新沉淀,偶见微晶黑钨矿形成。
沉积成因:该成因极为少见,钨可在强水动力条件下于砂矿中机械富集,或通过胶体吸附等作用在特定沉积岩中初步富集,但一般难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独立矿床。
钨产品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中钨智造:cn.ctia.group |
产品详情:cn.chinatungsten.com | 钨业新闻:www.ctia.com.cn |
电话:0592-5129595/5129696 | 钨钼百科:baike.ctia.com.cn |
邮箱:sales@chinatungsten.com | 钼业新闻: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