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政策不必有“奇货可居”思维

最近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中国实行的稀土出口配额政策违反贸易规则,虽然中方还可以继续上诉,但初裁结果其实已在意料之中,上诉回旋余地不大。这个诉讼结果随即在国内引发对稀土配额及整个稀土产业政策的争议。据报道,有企业抱怨说,一元钱的稀土原料,国内粗加工最多卖10元、20元,到欧美做成产品后,就要花1000元才能买回来。

稀土一直是我国所珍视的资源,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40%以上,邓小平说过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也常被引用,但目前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带来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国际竞争优势。因为在全球产业链上所占据的低端位置,中国对于稀土出口价格的定价权很低,这就引起了把宝贵的资源买了“白菜价”的抱怨。

我国稀土产业是外部市场导向,每年稀土生产的60%左右用于出口,主要是向发达国家。设置出口配额最初的理由是保护资源和规范出口秩序,但不仅未起到此作用,反而被外国拿来作为批评中国甚至渲染中国“不守规则”甚至构成“威胁”的武器。而配额制度的最大失败之处还是在国内。由于对有配额资质的企业的出口进行严格审核,导致交易成本增高,也创造了寻租空间,如出口配额指标买卖的盛行。而配额资质的分配也存在着偏向国企的情况,这迫使那些没有稀土配额资质的企业采取法外生产经营的办法,刺激私挖滥采和走私等现象的盛行。

由于国内市场上稀土供给过剩,稀土企业普遍低端低效竞争,企业规模偏小而分散,与这种粗放型生产相伴随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理论上来说,稀土生产的必由之路是产业整合和集约化经营,实现产业升级,逐渐走出只生产初级资源和产品的困境,发展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国22条”,从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产品应用、生产技术、集约发展等方面对稀土产业进行规范整顿。但产业升级不可能以“揠苗助长”的方式实现,而只能以市场化方式推进,而且还要警惕国有企业以整合为名垄断稀土生产、加工、出口的危险。正确方向是给予国有和民营稀土企业以平等待遇,鼓励外资参与重组中国稀土行业,尤其是在深加工产品与技术创新方面,以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来实现产业整合升级。

据报道,国家的最初打算是利用在WTO的诉讼程序正在进行期间推动稀土产业整合,实现更大程度的规模经营和争取定价权的提高。但留给产业转型的时间已越来越少。如果当前国际稀土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及中国企业的生产水平,决定了中国目前还没有利用稀土“供应寡头”地位来获利的能力,就不妨且不把稀土视为奇货可居,而看做正常商品,取消人为设置的出口配额以及企业的资质之分,在稀土从生产到出口的全产业链上实现完全开放的市场准入,以激烈的市场竞争来刺激各类型企业练好内功,实现产品和科技的升级。等中国稀土产业真正强大起来之后,再寻求发挥“稀土大国”的天赋优势也不为迟晚。


稀土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详情查阅: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订购电话:0592-5129696 传真:0592-5129797
电子邮件: sales@chinatungsten.com
钨钼文库:http://i.chinatungsten.com
钨新闻、价格手机网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钼新闻、钼价格:http://news.molybdenum.com.cn

 

微信公众号

 

钨钼视频

2024年1月份赣州钨协预测均价与下半月各大型钨企长单报价。

 

钨钼音频

龙年首周钨价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