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20%!金鉬股份2024年上半年營收66億元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2, 週五 19:08
- 點擊數:196

近日,金鉬股份發佈報告稱,公司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5.93億元,同比上漲19.66%;歸母淨利潤15.01億元,同比上漲0.59%;扣非淨利潤14.85億元,同比下降0.18%;基本每股收益0.465元,同比上漲0.43%;報告期末,總資產193.68億元,同比增長5.88%;歸母所有者權益155.68億元,同比增長1.65%。
鈷粉、磷酸鐵鋰、電解鎳最新價格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2, 週五 14:39
- 點擊數:220

2024年7月12日鈷鋰鎳市場行情
本周鈷價走勢承壓弱穩,市場資源量寬鬆形勢依舊,消費潛力釋放有限,新能源汽車行業應用的可替代性風險較大,3C行業需求瓶頸難以突破,合金領域近期淡季氣氛相對較濃。鈷市場整體供求基本面動能有限,短期交投行情弱穩整理。
二硒化鎢與雙層石墨烯異質結:超導態強度可控制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2, 週五 14:34
- 點擊數:203

近日,武漢大學科研團隊取得了一項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成功創造了一種新型材料——高品質的雙層石墨烯與二硒化鎢異質結材料,這種材料展現出了非凡的超導性能。
北京工業大學解鎖層狀鎢銅複合材料“超能力”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2, 週五 14:25
- 點擊數:223

在材料科學的探索征途中,北京工業大學研究團隊再次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他們成功運用電場輔助快速熱壓技術,製備出了不同銅含量的多層鎢銅(W-Cu)複合材料,並深入剖析了銅含量對材料力學、電學及耐磨損性能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這一成果以“Multilayered W–Cu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strengt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wear resistance”為題發表在複合材料頂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上。
本周鉬價先穩後漲 鉬精礦價格上漲90元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2, 週五 11:43
- 點擊數:218

2024年7月12日鉬市行情
本周國內鉬價整體呈現先穩後漲格局。周初,由於鋼招量價表現平穩、國際鉬價較高以及生產成本支撐力較強,供應商基本保持堅挺報價;而臨近週末,隨著鋼企進場招標積極性和出價的升高,眾多供應商捂貨盼漲情緒明顯增強,尤其是鉬精礦與鉬鐵持貨商。本周鉬精礦價格從約3,660元/噸度上漲到3,750元/噸度左右,鉬鐵價格從約235,000元/噸上漲到243,000元/噸度左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近日國際鉬價上漲困難,對國內鉬市升溫不利。
鉬:降低三星NAND快閃記憶體層高和回應時間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1, 週四 19:47
- 點擊數:220

在半導體技術的浩瀚星空中,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可能引發行業內的巨大變革。據瞭解,三星公司在其第9代V-NAND技術上進行突破性嘗試——引入鉬(Mo)作為金屬佈線材料。這一創新不僅預示著NAND快閃記憶體層高有望實現30%至40%的進一步縮減,更將顯著降低回應時間。
鈷粉、碳酸鋰、電解鎳最新價格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1, 週四 14:27
- 點擊數:197

2024年7月11日鈷鋰鎳市場行情
鈷價陰跌整理,主要利空壓力來自供給面的寬鬆與需求面的疲弱,動力儲能板塊與合金領域對鈷的消耗量有限,市場貿易情緒不佳,抑制整體行情走勢。
鉬鐵價格突破24萬元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1, 週四 14:12
- 點擊數:232

2024年7月11日鉬市行情
國內鉬市整體行情略有好轉,主要表現在主流鉬產品價格持續上探、下游用戶詢盤採購積極性較高以及市場成交量增多。當前,鉬精礦和氧化鉬價格約漲20元/噸度,而鉬鐵價格突破240,000元/噸的關口。但是,受近日國際鉬市行情偏弱、鋼材價格偏低和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等因素影響,業者對後市仍存在較大的擔憂,目前重點關注的是鋼招量價的表現情況。今日,螺紋鋼、熱軋板卷和304/2B不銹鋼卷價格分別約降19元/噸、14元/噸和90元/噸。
福建:進一步鞏固鎢鉬絲材等產品行業領先地位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4-07-10, 週三 16:40
- 點擊數:192

近期,福建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福建省加快新材料推廣應用和產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下稱《方案》),力爭到2026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產值超7000億元,其中,產值100億元以上新材料企業超10家;培育3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7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和30家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材料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支撐能力、產業鏈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