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稀土和鎢等礦物在內的太空採礦

不少公司正在為包括稀土和鎢在內的礦物準備太空採礦。有朝一日,月球和太陽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衛星和小行星都可以被開採以獲取資源,以滿足地球不斷增長的需求。

雖然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人類殖民地的代價令人難以置信,但維持地球外殖民地並無限期地為它們提供補給的成本甚至更高 - 除非定居點能夠以某種方式為它們自己買單。

開採人類急需的金屬並將它們送回地球可能會改變太空探索的遊戲規則,將離世界的冒險從高昂的成本轉變為經濟上的可行性。

話雖如此,將大量礦物載荷帶入地球大氣層目前是不可行的。未來主義者認為,隨著人類向外太空延伸,在太空中開採的礦物將在太空中使用。

大約有 200 萬顆近地小行星充滿了稀土礦物、貴金屬、鐵和鎳。月球含有氦-3、釔、釤和鑭,而火星含有豐富的鎂、鋁、鈦、鐵、鉻和微量的鋰、鈷、鎢和其他金屬。重要的是,許多行星體含有水,通過水解可以用作火箭燃料。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金屬資源本質上是不可持續的,採礦導致世界各地的環境惡化。值得探索的答案是從人類從外太空採購我們的礦物。外星礦物也可能枯竭,但頗有爭議,與繼續破壞地球脆弱的生物圈相比,開採月球或小行星等沒有生命的岩石要好得多。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mine image

向商業採礦開放空間並不意味著科學處於次要地位。太空採礦興趣可以通過在其他行星體上發現極其稀有或未知的礦物來推動科學進步。

幾個世紀以來,由於採礦事故和災難,地球上已經有無數人喪生,但人類很可能不必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世界外的採礦地點。因為有朝一日大型機器人採礦工藝將被投入使用。

1967 年的《外太空條約》並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國家或私人公司可以在太空中擁有礦產權。它指出,“探索和利用外太空應為各國的利益,為全人類的利益”。

1979 年的月球條約試圖宣稱月球及其自然資源為 CHM。它呼籲“所有國家公平分享從這些資源中獲得的利益。”然而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沒有批准該條約。

最近,美國加緊為開發太空資源(例如鎢和稀土)建立法律框架。

美國宇航局計畫進行一次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其中包括從小行星上收集一塊多噸重的巨石並將其重定向到穩定的繞月軌道,但該任務在 2017 年被取消。

近年的活動愈發凸顯外太空採礦不太可能是一項國營活動。相反,幾家私營公司爭先恐後地搶佔太空礦物。

iSpace(日本)的使命是“幫助各個公司在月球上獲得新的商機”,包括開採水和礦產資源以引領太空經濟。

Offworld 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致力於打造“通用工業機器人,以在地球、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上進行繁重的工作(包括採礦)。”

Asteroid Mining Corporation(英國)是一家目前正在為 2023 年名為“El Dorado”的衛星任務眾籌的企業,該公司將對 5,000 顆小行星進行光譜調查,以確定最有價值的採礦小行星。

除了美國,歐洲小國盧森堡也開發了太空採礦框架,並隨後成為歐洲新興工業的中心。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