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塘超大型鎢銅鉬礦床流體成礦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華勇研究團隊博士生宋偉樂和副研究員姚軍明等精細刻畫了大湖塘超大型鎢銅鉬礦床的流體成礦作用。

該成果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燕山期重大地質事件的深部過程與資源效應”(2016YFC060040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2079,41372085)的聯合資助,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第99期116-150頁上。

大湖塘礦床不同包裹體類型代表性顯微圖片

文章作者在詳細的野外、室內和鏡下工作基礎上,首先將大湖塘超大型鎢銅鉬礦床劃分為八個蝕變與礦化期階段:似偉晶岩階段、鉀化階段、鈉化階段、雲英岩化與鎢主礦化階段、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晚期白鎢礦化階段、碳酸鹽階段和表生階段;然後選取雲英岩化與鎢主礦化階段、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晚期白鎢礦化階段的八種礦物,系統研究了大湖塘礦床的流體成礦作用。結合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認為: 

大湖塘超大型鎢銅鉬礦床存在多期次多階段的流體成礦作用,至少存在早晚兩個流體成礦系統(鎢成礦系統與銅鉬成礦系統)。相同的是:兩套成礦流體系統均為水鈉鈣體系,以岩漿熱液為主,含甲烷、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成分,具有高溫和低鹽度的特徵;不同的是:晚期銅鉬成礦流體系統含有硫化氫氣體成分,並有少量大氣降水的加入。

鎢成礦系統中黑鎢礦主要形成於240~400°C,其沉澱可能受控於壓力驟降、pH值升高、溫度降低以及氟含量降低等因素,而水力致裂作用導致的流體壓力驟降可能是觸發黑鎢礦開始沉澱的關鍵;白鎢礦主要形成於200~300°C,其沉澱可能受控于pH值升高、溫度降低以及氟含量降低,水岩相互作用可能是影響白鎢礦沉澱的主要因素;黃銅礦和輝鉬礦等多金屬硫化物的沉澱可能主要受控於溫度降低、pH值和fO2升高,大氣降水與岩漿水的混合可能是導致硫化物沉澱的主要因素。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