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垂釣的八個因素(1)

俗話說“釣魚釣魚,十釣九娛”,釣魚是一項很好的娛樂活動,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還可以修身養性。有時釣魚空手而歸,作為一名釣魚愛好者,應該習以為常。釣魚就像人生,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有起有落是正常的節奏。今天為大家分享影響垂釣的八個因素。
 
垂釣圖片
 
一、天氣狀況  
天氣是指某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①。例如:晴天、陰天、下雨、下雪、打雷、下霧等,老話常說出門看天氣,釣魚看水色,有些釣友釣魚之前喜歡聽天氣預報,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氣狀況的變化直接影響魚獲。
 
在所有的天氣狀況中,晴天最適合釣魚,氣溫、水溫適中,水中的溶氧多,魚的食欲旺盛,吃鉤率高,氣壓穩定,少風光線好,垂釣者的心情也好,各方面的有利條件都具備了。其次是陰天,氣溫、水溫比較適中,伴有小雨,偶爾有風,氣壓較低,水中的溶氧相對降低,魚的食欲下降。再次是下雨,下雨天氣溫、水溫都在下降,氣壓低,水中的溶氧少,下雨天也不方便垂釣,但是下雨過後卻是一個非常好的釣魚時機,特別是黃辣丁。打雷前,氣壓低,水中溶氧少,魚兒悶熱跳出水面,故有諺語“寧釣日落後,不釣雷雨前”。下雪氣溫太低,下霧天氣不好看浮漂,所以打雷、下雪、下霧等天氣都不利於釣魚。挑個好天氣,帶上家人,一起去釣魚吧。
 
二、氣溫
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是指在野外空氣流通、不受太陽直射下測得的空氣溫度(一般在百葉箱內測定)。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是夏季,氣溫最低的是冬季,一天當中最高氣溫的是在14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晨5-6時。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水的溫度,什麼時候氣溫高或低,對於垂釣者來說必須要清楚。
 
眾所周知,魚是冷血動物,魚的體溫是依靠水溫調節的,氣溫變化影響水溫的變化,水溫的變化影響魚的體溫變化,當氣溫升高時,水溫也升高了,同時魚兒的體溫也升高了,此時,魚兒活躍,活動範圍擴大,食欲旺盛,攝食量大,吃鉤率高,反之亦然。
 
三、水溫 
對於常年生活在水中的魚來說,它們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水溫的變化。水溫的變化受季節和太陽光照的影響,夏季氣溫高,光照時間長,水溫高。冬季氣溫低,光照時間短,水溫低,春、秋二季的水溫相對比較均衡。水溫的變化直接影響垂釣的水深,比如春季深水區域的水溫比較低,淺灘處的水溫比較高,此時在淺灘處垂釣,效果不錯。再比如夏季淺灘處水溫過高,深水區域水溫相對較低,此時在深水區域垂釣,效果不錯。水溫的變化,需要對垂釣的深度做出相應的調整。
 
魚對水溫的感受,是受魚兒生理需求的影響,水溫太高或者太低,魚兒都停止進食。至於多少度的水溫適合釣魚,在釣魚界爭論比較大,不同種類的魚對水溫的要求也不同,個人認為水溫在15℃以上比較適合釣魚,當水溫低於4 ℃時,鯽魚、鯉魚、草魚等停止進食。冬季是釣魚愛好者最討厭的季節,冬季水溫低,魚兒停止進食,所以有諺語“冬至不停釣,等於瞎胡鬧”。
 
四、季節變化
學過初中地理我們都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轉的,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軌道平面和公轉平面存在一個夾角,叫黃赤交角③,這個角度為23°26′。隨著地球的公轉,各地在一年中不同時間內接受的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季節產生四季更替,地球面對太陽的一面為白晝,背對太陽的一面為黑夜,引起四季更替是因為地球的公轉,引起晝夜的更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秋季節全球晝夜平分,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季節的變化對晝夜長短產生影響,同時對釣魚也會產生影響。俗話說“春釣灘,夏釣陰,秋釣潭,冬釣陽”。春季是魚兒產卵的季節,大部分魚都喜歡在淺灘處產卵,淺灘處的水溫相對比較高,有利於魚卵的孵化。另外產卵對魚的體能消耗比較大,魚兒急需補充能量恢復體能,再加上前一年冬季很少進食,所以春季的魚吃鉤率高,進食猛,俗語“三月三,鯉魚上河灘”,足以說明這一切,春季釣魚應該選擇淺灘處,效果不錯。夏季氣溫高,光照充足,水溫提升快,魚兒的活動範圍也擴大了。夏季應該選擇在陰涼處垂釣,需要注意的是,夏季釣魚儘量避開高溫,可以選擇早上或者傍晚,效果不錯。秋季的降水量減小,水位在不斷的下降,魚兒都游向了深水處,活動範圍也縮小了,秋季釣魚應該選擇深水處,秋釣潭正是此意。冬季氣溫低,魚兒停止進食,活動範圍減小,有陽光照射的水域,一方面可以提高水溫,另一方面被陽光照射的水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部分氧氣吸引魚群,冬季選擇在向陽處垂釣,效果不錯。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