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可溶性有機植酸鹽分解白鎢礦

我國鎢資源儲量豐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約70%以上的資源是白鎢礦。白鎢礦的處理工藝較多,其中鈉堿分解法是當前白鎢礦分解最主要的方法。這一方法能有效地分解白鎢礦,但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堿用量大,通常需用到理論量2.5~3倍的堿用量甚至更高;此外,還需要採用高溫、高壓等手段來推動白鎢礦的分解。

常溫常壓分解白鎢礦圖片

由於這一方法能耗高,試劑消耗量較大,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大量無機鹽的排放,對生態也造成了不利影響,高堿濃度導致的高壓釜焊縫堿脆問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基於上述情況,有學者提出一種新的思路,採用可從米糠、麩皮等禾穀類農產品下腳料中大量提取的可溶性有機植酸鹽作為浸出劑,利用其在常壓下即可與白鎢礦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有機鈣鹽的特性,使鎢被浸出,而以鎢酸根的形態進入溶液。其分解過程為:

將0.1mol植酸鈉和20gNaOH加入到去離子水中並定容到100ml,將粒度≤300目的 100g WO3含量為45%的白鎢礦加入到植酸鈉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在90℃下攪拌反應5h後 固液分離,白鎢礦的分解率為99.2%;取20g分解渣加入到100ml pH為3的稀硫酸與硫酸鈉的混合溶液中,控制硫酸根濃度為100g/L,在50℃下反應10h,過濾後將濾液返回下一批次白鎢礦的分解配料工序。

以有機試劑為浸出劑,大大降低了NaOH的消耗量,可以克服傳統堿工藝中存在的堿用量大、能耗高的缺點。通過酸性溶液處理浸出渣,所得溶液經調整pH後返回白鎢礦分解工序,實現浸出劑的再生,整個過程中僅需與理論量相當的堿用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冶煉過程中無機鹽的排放量,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