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南轅北轍的中國稀土保衛戰忽略了什麼

3月26日,WTO正式裁定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違規,這意味著稀土、鎢、鉬出口保護案在WTO敗訴了。雖然還有上訴終裁的一點餘地,但過去幾乎找不到終裁把初裁結果扳回來的例子。基本上可以說,由於中國在稀土政策上的破綻,中國通過配額管理保護本國稀缺自然資源的努力,終究在最近一敗塗地。

我們在對外討價還價的時候,可以宣揚“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儲量長期供應全球90%以上的市場需求,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中國是以約1億2000萬噸稀土儲量,每年供應全球總共僅僅12萬噸的市場需求,足可供應1000年左右。

讓人著急的是,與極受輿論關注、挖一千年也挖不完的稀土相比,20、30年內就可能挖絕的鎢礦、鉬礦,卻幾乎沒有人關心。
稀土已淪為一般資源

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停留在中國稀土儲量占全世界90%的舊數據時代(以下提到所有稀土儲量,均按地礦標准,以蘊含的稀土氧化物REO儲量計算,並非原礦質量)。這個數據本身沒有錯,30多年前,中國在包頭白雲鄂博發現了上千萬噸稀土,當時除了中國,其他外國已發現的儲量極少,因此中國稀土儲量占當時全世界已發現稀土儲量的90%。但這畢竟是30多年前的老黃曆了,而且要注意的是,這裏說的都是輕稀土,按照當時的科學水平,幾乎沒人意識到輕稀土實際上分布極為廣泛。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世界發現的輕稀土儲量,早已從三十多年前的不到2000萬噸,增加到如今的6億噸以上。中國的儲量也增加了好多倍,但中國以外的新發現稀土儲量,增加了足足百倍以上,把我們的占比攤薄了。結果卻產生出了許多以訛傳訛的東西,什麼“中國稀土儲量越來越少了”、“中國稀土資源三分之二都挖光了賣到國外去了”之類。實際完全是誤解。

那麼中國自己的儲量增加了多少?筆者綜合《世界稀土經濟》、《稀土信息》、《江西稀土通訊》的數據統計,1985年至今,中國已探明的稀土儲量從不到1500萬噸輕稀土和幾萬噸中重稀土,增加到了如今超過9100噸輕稀土和2800多萬噸中重稀土,而且還在大幅增長中。(1997年增至4300萬噸,2001年增至7130萬噸,2007年增至9100萬噸。)過去這幾年就增加了新的輕稀土探明儲量2000多萬噸、中重稀土探明儲量800多萬噸。比中國幾十年來稀土出口總額全部累計加起來還要多25倍以上。

或許是因為保密和層層審批的問題,不同層級部門公布的數據往往有許多滯後性。例如,直至今日在許多公開數據中,福建龍岩市的重稀土探明儲量依然是45900噸REO,但實際上在2012年底,龍岩市國土資源局就透露說,根據他們委托福建省地質地層研究院進行的稀土儲量調查,其稀土儲量已經極大幅度增長至178萬3966噸REO。(僅此一地,就相當於全國所有重稀土年度開采量指標的200倍以上。)

而且儲量還有極大增加的可能性。據《羊城晚報》報道,廣東省2012年地質工作會議得出的結論,廣東通過當年地質勘探普查工作,得出的廣東省重稀土遠景儲量,是已探明儲量的931倍!

中國輕稀土的儲量,如今相當於全世界1000年的終端消耗量。重稀土的儲量,也相當於現在全世界近1000年的終端消耗量。以國內開采企業已經極度過剩的最大開采能力計算,即便全力開工,在二三百年內也是挖不完的。

相比之下,中國珍惜的黑鎢礦已經接近幹涸。哪怕是難冶煉品位低的黑白混合鎢礦、白鎢礦,也僅存180萬噸,在經過一百多年的開采後,中國鎢礦的總儲量從最多時的580萬噸,持續下降到現在的180萬噸,預計在20年內也將挖絕。鉬礦雖然尚有340萬噸,但也日漸減少,新發現的礦藏儲量遠遠跟不上消費速度,預計在30年內耗盡。
鎢、鉬不僅在工業中用途廣泛,消耗量極大,而且在軍事上也極為重要。這樣珍惜的戰略性資源,不僅關心的人很少,國家也缺乏實質力度。稀土,特別是輕稀土,到了今天,年消費量/探明儲量的比例是1000年,顯然屬於一般資源,而非稀缺資源。硬說這是稀缺資源需要以逐年遞減的配額來加強保護,那麼在WTO敗訴,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在WTO框架下的參加國是不能對一般產品做對外出口限制的,只能對稀缺資源實施保護政策。參加一般產品類訴訟肯定是必敗無疑,而在上訴過程中也沒有多少回旋餘地。

但此次歐美卻得以順利地將它們捆綁在一起,利用稀土上的破綻,把中國通過配額管理保護鎢、鉬這些本國稀缺自然資源的努力,一下子擊潰了。更糟糕的是,未來鎢、鉬這些本國真正稀缺的自然資源如何保障,看不到有人去關注,這是值得憂心的地方。

沒有悟到其中關鍵的人頗為不少。筆者發現有相當一批論者雖然了解WTO國際法領域,卻並不了解礦產資源方面,仍然不知道到底何者比較珍稀。依然以為稀土是稀缺的戰略資源,而鎢、鉬產品只是一般資源,為稀土被捆綁而歎息,卻不知道實際上鎢、鉬才是無人關心的真正受害者。

稀土“假痛”何時了

“資源匱乏的日本大肆購買中國的XX資源,將其埋入海中存起來,以備未來幾十年之用。”從“煤炭”到“稀土”,這個經典的XX裏,被填入了種種名詞。可要是追問具體埋藏地點、作業時間、埋藏數量、撥款來源,就支支吾吾了。我們今天已經不是資訊匱乏時代了,多追問幾句就能發現破綻。“稀土之痛”的神話,其實就是一些專家,利用讀者(包括絕大多數政府人員)缺乏專業資訊的弱點而鼓吹起來的。

讓我們仔細剖析下“稀土之痛”從何而來。首先,假裝中國和外國的稀土都沒有新增探明儲量;然後,通過中國稀土占世界90%到只占23%的比例變化,不提具體儲量數據,讓人誤以為是中國的稀土挖完了,而外國存著不挖,所以中國比例下降了;接下來,就是宣揚,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各種新材料、新能源不斷研發,現有所剩不多的稀土儲備,將很難滿足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未來一旦變成純進口,我們花費的不僅是幾十倍、幾百倍的金錢,更可能將在戰略上被西方國家鉗制;最後,自然得出結論,如此珍惜的資源,現在被大量廉價出口,所剩無幾,以至於威脅到中國自身未來的發展,那當然要大打“稀土保衛戰”了。

可惜開頭上錯了,就一路全錯了,結果當然是錯的離譜。既然根本不存在“中國稀土儲量逐年減少”、“稀土只剩少量,不夠自己未來用,卻還低價賤賣”,這些臆想便顯得觸目驚心。

那麼何來“稀土之痛”?只能稱之為“假痛”!

可歎的是,只需要一再編造“假痛”,就能多掙幾十億上百億真金白銀,又管它什麼稀土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呢。在短期暴利面前,稀土“假痛”何時能了!

“稀土保衛戰”完全是南轅北轍

眾所周知,年消費量/探明儲量的比例大於100年的,一般都屬於擺脫了稀缺資源範疇,大於500年的,基本上就可以視為近乎無限多的過剩資源了。稀土,特別是輕稀土,在幾十年前全世界發現量尚不多的時代,被當時的人視為是戰略資源,這很正常。

可到了今天勘探成果越來越多,中國以外的輕稀土儲量也足夠供應全世界5000年,加上中國,可以供應6000年之久。從事實出發,輕稀土只是一種一般資源,而非稀缺資源。既無專門保障的價值,也無討價還價的戰略意義,反而授人以柄。我國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在建立稀土配額保護的時候,把輕稀土納入保護範圍。

就是這樣並不稀缺、在全世界都可以說儲量豐富,而消耗量仍然少得可憐的輕稀土,根本不必保護,也沒有保護的意義。卻在一片“稀土保衛戰”的呐喊助威中,大獲全勝,得到了國家稀土保護投入的90%,而中重稀土只得到了殘羹冷炙。

以包頭白雲鄂博為例,作為伴生礦被分離出來,堆入尾礦壩的輕稀土,這些儲量實際上還是在那裏存在,幾十年來堆積如山。稀土又不是雪花,放在露天山穀中會融化。要國家投入主要精力耗費巨資建個倉庫,花高價把輕稀土特意買去裝進倉庫裏。就算輕稀土十分有戰略意義,這也夠黑色幽默了。何況輕稀土儲量實際缺乏重要的戰略價值。
而中重稀土呢?雖然它的儲量也同樣多的厲害,足夠供應全世界1000年,但至少目前中國以外的地方發現的還比較少,開采成本也遠高於中國,中國目前還能擁有9成的儲量比例,也就擁有相對足夠大的市場話語權,還可以繼續視為是戰略資源,而且具有討價還價的戰略價值。

但奇怪的是,在所謂“稀土保衛戰”中,輕稀土收儲,重稀土反而不收儲。   

中國稀土礦廠

中重稀土企業還成了被坑的對象——重稀土比輕稀土多蘊含的鋱、鏑等元素,不但不收儲,還采取限制出口、限制開采的錯誤措施。不僅拱手讓出市場份額和戰略性的國際市場控制力,而且失去市場的南方重稀土冶煉分離產能多數被迫停工或減產,而作為副產品的鐠、釹產量相應大幅下降,給主產鐠、釹的北方輕稀土企業留下了可觀的市場空間,讓根本無需保護的輕稀土企業又多掙一份錢。

北京高層不一定知道稀土到底儲量多少,本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豈會不知道本地的稀土儲量挖五十年一百年也挖不完。限制合法開采的結果,只能為私采盜挖、走私黑市大開方便之門。

比如江西贛州市不無委屈地指出,贛州市就算停止一切勘探工作,目前已探明的中重稀土資源儲量少說也夠開采四五十年,如按勘探中的遠景儲量則可供開采近千年。硬說中重稀土是極度稀缺資源,必須壓縮開采規模,他們根本沒法向當地百姓解釋得通。

稀土保衛戰的目的是為了保衛中國稀土產業,實際結果卻是扼殺了中國稀土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道理很簡單,既然不存在剩餘儲量不夠未來用的情況,而是用量太少只愁賣不出去的情況。那麼種種限制出口、抬高稀土價格的行為,只是讓稀土用量的擴大受到阻礙。

毫無疑問,如果全世界稀土用量能夠比現在擴大十倍,那麼中國仍然可以在不用擔心不夠用的情況下,掌握比現在大得多的戰略話語權。

畢竟,用量擴大十倍,也仍然只是中國1000年/全球6000年,變成中國100年/全球600年,更不用說全國各地方地礦勘探上報中,都給出了極為巨大的稀土遠景儲量估計,等到稀土用量達到擴大十倍的那一年,中國新探明的稀土儲量還將有巨大的增長。

在保證一定的利潤和足夠的環保投入前提下,維持一個比較低的上遊價格,促進稀土下遊應用量擴大,對中國這樣稀土儲量極為巨大的國家來說才是長遠之計。而中國整個稀土產業鏈全行業的收益和成果才能達到最大化,稀土價格也自然而然會漲上去。

江西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孟慶江2010年就指出“如果下遊用不起稀土,改用替代產品,是稀土運用的倒退,傷害稀土行業本身。”不幸的是,這句話已經應驗了。

“稀土保衛戰”抬高了稀土價格,只是少數稀土礦企巨頭得利,但是價格高企對後續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兩年行業疲軟,連續兩年稀土出口只勉強用去出口配額的一半。稀土配額政策的實際失敗,自然也就帶來了WTO上的應訴失敗。對稀土產業本身發展的不利影響,可能還將持續很多年。

而通過配額管理保護鎢、鉬這些本國稀缺自然資源的努力,被“稀土假痛”給拖累了,有可能被一並取消。未來鎢、鉬這些本國真正稀缺的自然資源如何保障,也無人去關注,這才是真痛!

百年、千年以後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二十年後就會發生的鎢、鉬資源幹涸,卻是我們每個人屆時都將面對的問題,將來被迫依賴進口的鎢、鉬等資源在戰略上被西方國家鉗制,誠可謂“巨災”威脅。

希望更多人能夠真正去關心了解一下我國面臨的鎢、鉬,乃至其他稀缺礦種的急迫危機。而不用為“稀土假痛”浪費感情。


稀土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產品詳情查閱: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訂購電話:0592-5129696 傳真:0592-5129797
電子郵件: sales@chinatungsten.com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鎢新聞、價格手機網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鉬新聞、鉬價格:http://news.molybdenum.com.cn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