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呼喚建立科學合理定價機制

在中美稀土貿易糾紛案中,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組不久前初裁認定中國對稀土產品實施的出口稅和出口配額措施違反了既定規則,中國提出上訴表示出口管制是為了資源和環境保護,試圖利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第20條關於環保的一般例外條款進行抗辯。稀土產品究竟要如何定價才能促進行業在生產、加工、貿易等環節的健康發展?

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原來以美國為主,包括其他幾個國家在內作為主要稀土資源供應國的格局,逐漸變為以中國供應為主。中國以占全球稀土23%的儲量,滿足了全球90%以上的需求,最高曾達97%。

這種供應格局的變化無疑與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有關。但在張安文看來,“物美”的背後是中國先進的采、選、冶、分離技術,“價廉”則體現了因生產及出口的無序導致的銷售價低於成本價,在資源保護及環境生態方面所需承擔的基本成本更是無從覆蓋。

每生產1噸稀土會同時產生數百噸的廢渣,對水和土壤造成嚴重汙染。美國環境保護署稱,稀土在加工過程中會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的汙染,而用於浸洗稀土的濃酸則會使礦區附近的土壤不再適合耕種。“在其他國家,礦物采、選、冶的環境汙染治理所需的高成本使得一些項目停產,從而使這些國家由稀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美國芒廷帕斯礦、澳大利亞韋爾德礦都是儲量豐富的稀土礦,近兩年才恢複開采。俄羅斯、印度多年來也大大減少了開采量。”張安文說。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稀土的售價極不規範,資源稅、排汙費等未計入成本導致稀土市場價格不能反映其戰略重要性。

顯然,案件上訴方拒絕為中國稀土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買單。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國際經濟學教授認為,產品的出口與環境汙染完全無關,造成汙染的是稀土的生產過程,而不是出口。控制中國稀土出口究竟能否縮小其國內的稀土礦生產規模並不確定,因為中國自身也在消費稀土產品。

據了解,目前我國稀土產品出口量與國內消費量的比例大約為1∶4。“按照誰消費誰買單的原則,保護資源和環境應該由稀土產品消費的主體——國內市場來負責。”我的有色網稀土研究員李青表示。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最應做的事是限制國內稀土的生產和消費,使之與國外的出口標准一致,這樣才能使資源得到真正的保護,同時避免貿易摩擦。

業內普遍期待的稀土“六大集團”被認為是規範稀土市場的良好開始。李青提醒:“大集團建立之後,更重要的事情還是建立科學的稀土定價機制。”在李青看來,合理的價格應該既反映稀土的戰略資源地位,又符合國際貿易規則。


稀土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產品詳情查閱: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訂購電話:0592-5129696 傳真:0592-5129797
電子郵件: sales@chinatungsten.com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鎢新聞、價格手機網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鉬新聞、鉬價格:http://news.molybdenum.com.cn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鎢在線”,了解每日最新鎢鉬價格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