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中国钨产业的一些管见
- 详细资料
- 分类:钨业新闻
- 发布于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15:52
- 作者:Zhenghua
- 点击数:10
钨以其高熔点和卓越硬度,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开发和光伏产业等领域,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中国拥有全球约52%的钨储量(240万吨,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报告)和83%的产量(6.7万吨,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报告),在全球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2025年初以来,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达145%关税)与中国对钨、钼、稀土的出口管制(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10号、第18号)扰动市场,叠加光伏行业低迷,全球钨产业链面临重塑压力。
一、钨制品市场概况
中国凭借钨精矿生产优势和硬质合金及光伏钨丝的强劲需求,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中美贸易战、出口管制和光伏行业低迷正深刻影响供需格局,促使产业链加速调整。
2025年初,在美国实施所谓“对等关税”以后,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中国对钨、钼、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尤其是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这影响到中国80%全球供应量中11%的对美份额(中钨在线网站,2025)。中国企业对美收入因此下滑,有关企业不得不极速转向,一方面加大内销力度,另一方面拓展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如通过在越南、泰国等地设立合资企业以应对贸易壁垒,同时获取到相对较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回收资源。西方企业如山特维克和肯纳依赖中国原料,2月份以来原料采购成本快速攀升10-20%,并处于不断上涨中(中钨在线,2025)。
光伏行业低迷进一步加剧挑战。2024年硅片价格下滑超50%,行业库存压力显著,重创金刚线钨丝需求。这种钨丝用于硅片切割,能够有效减少材料损耗并提升切割效率,但是在硅片价格下滑的产业环境下,其对传统碳钢丝的替代进程面临阶段性放缓。
贸易壁垒、出口限制和光伏行业低迷共同塑造了钨产业的复杂局面。中国企业需平衡国内市场巩固与国际化扩张,西方企业则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市场未来取决于政府规制、供需格局、价格波动、与技术创新的博弈。
二、当前对中国钨产业的一些管见
中国钨产业凭借全球80%的产量和60%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核心,但在高端技术、绿色转型和国际化布局上与山特维克等西方巨头仍有差距。面对2025年中国钨出口限制、美国的关税挑战和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2026年实施),中国钨企业需通过国际化布局、高端研发、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供应链韧性和投融资渠道拓展,加速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以下粗浅的建议试图融合全球趋势、成功案例及中钨智造独创技术理念,旨在打造我国全球领先的钨产业集团,引领世界钨产业格局。
2.1 钨产业链国际化布局
为应对贸易壁垒和关税风险,中国钨企业需借鉴山特维克覆盖180国的全球化分销网络,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构建区域化生产与销售体系。东南亚是规避美国对等关税和欧盟CBAM的战略前沿,越南和泰国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工资约为中国1/3)和RCEP零关税优势,成为理想投资地。赣州某重要企业和一些钨的深加工企业也在泰国等设立加工企业。有关企业可以考虑在东盟合资建设硬质合金工厂,利用越南(储量14万吨)和东南亚等国的钨矿等作为原料来源。
欧洲航空航天市场占全球约11%(ESA,2025年数据),潜力显著。我国具有一定硬质合金产业能力的企业可效仿山特维克德国分部,在德国或法国设立分销中心,推广高端刀具和钨合金制品。利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展,申请欧盟Horizon Europe研发补贴(2021-2027,预算近1000亿欧元),可降低进入成本,使我国深加工钨制品在欧洲市场份额可以增至10%以上的份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巴库塔钨矿,WO3储量23.15万吨)和刚果金是资源投资热点。紫金矿业在塞尔维亚Bor矿的成功(2024年产量12.27万吨铜)表明,与当地政府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可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建议我国有关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加大资源开发和硬质合金生产的海外投资,尽量控制海外更多份额的开采和冶炼,巩固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
2.2 高端钨制品研发
国内刀具技术与山特维克存在差距,需加大研发投入,应着力聚焦纳米涂层、2D材料、3D打印和硬质合金的高熵合金化的研发和商业化,利用我国大飞机项目和军用航空器生产应用快速上升期,提升航空航天市场占比。应积极投入研发纳米复合涂层,将硬质合金基本性能目标硬度和寿命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关教研机构,如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应借助科研能力和临近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产业与科研融合,为技术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具有长期技术积淀的企业,如厦门钨业,可借鉴虹鹭钨钼在钨丝生产过程中自研专用设备的成功经验,利用势拓产业园基础,投资研发钨产业3D打印设备,并投入研发高密度钨合金,满足航空航天、核聚变和半导体靶材的高端需求,并对标西方企业研发生产高纯度钨制品。2025年开年,中钨智造提出2025年是中国钨业的AI元年,近日,中钨智造首次提出的硬质合金高熵化技术,认为通过多元素合金化(如Ti、W、Co、Cr、V),使硬度提升至2500,同时耐磨性延长20%,为航空航天和高端机械加工提供突破。引入AI材料设计工具可缩短研发周期30%。我国主要的钨企业应努力提升研发能力,合纵连横,获取先进钨合金技术,独创自有技术,积极申请专利,快速提升高端刀具市场份额,缩小与西方主要钨制品企业的营收差距。
2.3 钨产业链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降本增效的核心,为引领全球钨产业格局,中钨智造认为,企业需融入硬质合金高熵化和牌号批号化理念,引入工业5.0技术(人机协同、AI预测),实现预测误差低于0.5%,生产效率提升30%。
中钨智造的首创的牌号批号化理念,是借鉴华为iFactory平台的成功案例,基于区块链批次管理,实现钨制品全生命周期溯源(安全性99.9%),支持客制化生产,如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医疗客户定制高品质个性化刀具或医疗设备钨合金部件。这种柔性智能制造模式可将设计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以满足高端市场个性化需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生产线虚拟模型,优化资源利用率。
2.4 钨资源利用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是应对欧盟CBAM和全球碳中和趋势的必然选择。钨产业链需通过低碳技术和闭环回收对标ISO 14001(环境管理)和ISO 20400(可持续采购)。在高能耗环节,如采矿、冶炼、烧结环节采用更节能的设备降低碳排放,降低耗降。相关企业也可通过光伏发电和可再生电力采购降低能耗。囿于政策、回收提纯技术的限制,我国目前钨废料远低于欧洲接近70%的回收率。因此我国应该加大钨的二次资源回收利用能力,把废旧钨资源视为一种全新的钨矿资源进行研究和利用,利用城市矿山的理念开发利用回收资源。
2.5 供应链韧性
中国钨企业占据全球83%产量,需通过区块链、数字孪生及废料回收体系巩固供应链韧性,应对出口管制,压缩西方二次利用市场空间。我们呼吁,国家放开废料进口加工政策,修订《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允许高附加值钨废料(如高密度钨合金、钨铜合金、硬质合金废料)进口,符合GB 16487环保标准,参考日本废金属进口模式。这将有助于释放中国15-20万吨/年冶炼产能(当前利用率约60%左右),利用等离子熔炼等先进技术,力争处理全球约5万吨/年钨废料中的至少30%以上,压缩Umicore、Sandvik和H.C. Starck的二次利用市场(占全球60%)。
开发城市钨矿(废旧刀具、电子设备、催化剂、电池等)潜力巨大,中国每年产生约2万吨钨相关的废料,二次利用率极低。有能力的企业(集团)可在沿海城市(如深圳、苏州、厦门、上海)建设回收站点,配备智能分选设备(如智能光学分选),提升回收效率20%;同步开发智能回收系统,整合中钨智造的牌号批号化技术(区块链溯源,安全性99.9%),实现废料从回收到再加工的全程可追溯,支持客制化产品原料需求。建议国家鼓励和扶持企业,联合物流企业,投资建设众多功能不同的回收站点,覆盖大部分城市废料,大幅增加钨废料回收。
有能力的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同步建设回收站点和智能系统,实现产销回收一体化;在航空航天客户集中的长三角地区设立回收点,结合数字供应链平台,预测废料供给波动,优化库存管理,缩短周期。智能回收系统也可以进一步确保溯源合规,规避冲突矿风险。
笔者认为,我国也可以采用钨制品出口许可的管理机制,授予中国钨产业链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或者授权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与国有大型钨制品企业联合进行钨制品废料的进口和生产再利用。
2.6 拓展产业投融资渠道
为支撑国际化、研发和智能制造的资金需求,中国钨企业需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资本市场,中国钨产业链重要的钨业集团可借助江西省“赣企上市倍增计划”(2021-2025年),推动上市,打造江西省龙头国企及全球领先钨产业集团。该集团拥有巨大的原生钨资源优势,当下正值钨制品需求逐年递增的上升期,可以整合自有的上市公司牌照和钨矿资产,优化资产负债表,或实时启动A股主板上市,参考紫金矿业2003年上市市盈率,争取最佳上市增值;利用筹资扩大江西钨资源整合开发和综合加工利用,强化江西在全球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从采矿到高端刀具的全产业链布局。企业可凭借资源、资金优势与国内外钨产业链技术与市场方并肩合作,可成为我国钨产业首屈一指的大型国企,成为中国在全球钨产业界的又一个引领者。
我国有关企业或省市可以发行钨相关产业特别绿色债券和/或可转债,多方筹资支持绿色冶炼和回收项目。有关各方也可与私募股权基金合作,设立钨产业基金,投资国内产业园、东南亚加工基地和非洲钨矿,分散地缘风险。
同时,笔者认为,未来利用期货市场融资功能和调蓄钨制品产业链均衡发展也是可考虑的重要选项。
版权及法律问题声明
本文信息由中钨在线®/中钨智造®(www.ctia.com.cn,news.chinatungsten.com)根据各方公开的资料和新闻收集编写,仅为向本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关注者提供参考资料。任何异议、侵权和不当问题请向本网站反馈,我们将立即予以处理。未经中钨在线/中钨智造授权,不得全文或部分转载,不得对文件所载内容进行使用、披露、分发或变更;尽管我们努力提供可靠、准确和完整的信息,但我们无法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文作者对任何错误或遗漏不承担任何责任亦没有义务补充、修订或更正文中的任何信息;本文中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投资说明书、购买或出售任何投资的招揽文件、或作为参与任何特定交易策略的推荐;本文也不得用作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或作为道德、法律依据或证据。
钨产品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 中钨智造:cn.ctia.group |
产品详情:cn.chinatungsten.com | 钨业新闻:www.ctia.com.cn |
电话:0592-5129595/5129696 | 钨钼百科:baike.ctia.com.cn |
邮箱:sales@chinatungsten.com | 钼业新闻: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