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青山不言悔——记江西地矿局原总工杨明桂

中国江西网 采访杨明桂老人时,他正在案前专注于《华夏成矿省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课题。这位年届耄耋的江西地矿局原总工程师,身上有太多的光环:李四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40佳劳动模范、省直机关十佳“人民好公仆”、省直优秀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记者面前的杨明桂,始终是一位谦逊和蔼的老人,很容易被他身上具有的那种人格魅力所吸引。采访的气氛如同窗外照进来的阳光,温煦自然。

一片丹心映汗青

出生在豫西贫穷山区农民家庭的杨明桂,1952年以第一志愿考上了中南矿治学院地质系。毕业后走上地质工作岗位,一干就是65个年头。 50年代,他从赣南钨矿普查起步,接着带领普查分队进入江西省东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新区找钨。当时地质资料奇缺,杨明桂忍着胃病的折磨,往往一天走上百里的路,奔忙于各普查小队和工作区。新发现了徐山至香元,莲花山两个钨矿田,40多处钨锡铍矿床(点)。后经勘查有两处达大型钨矿床规模,与全大队各分队一道苦干三年,揭开了“江南古陆”东部与“华夏古陆”的藏钨之谜。1960年,国家急需扩大钨矿出口,地质部要求江西局在已建矿山附近寻找新的钨矿资源,在苗树屏总工程师主持下,他与颜美钟等根据钨矿地质大队在漂塘细脉带型钨锡矿床深部变为大脉,并在钻孔中打到了隐伏成矿花岗岩体的新发现,提出了在西华山外围寻找半隐伏隐伏矿床的找矿方案、经验,最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石英脉黑钨型隐伏矿床,这一重大发现,迅速传遍全国,开启了我国寻找隐伏矿床的胜利进军。1964年杨明桂在李四光部长主办的地质部地质力学进修班进修一年后,根据部、局研究总结木梓园找矿经验的要求与909队、908队、宜昌地质研究所合作,组成研究团队,对西华山—木梓园—漂塘钨矿带进行了四维时空结构、隐状成矿花岗岩预测与成矿规律研究。首次发现总结了脉状钨矿床的“等距、等深、侧列、侧伏、分带”规律,首建了线脉—细脉—大脉—根部四带的钨矿床垂直分带图式。广东冶勘地质工作者从中又细分出个簿脉带,发展为广泛应用的“五层楼”钨矿床模式。1965年在国家科委与地质部召开的大余木梓园隐伏钨矿床预测经验现场会上进行交流,对隐伏钨矿床找矿产生重大影响,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他与吴永乐、李亿斗带领周子英、朱贤甲、刘家远等,开展铜矿地质研究。历时三年多,对全省铜矿床进行全面详细调研,与赣西北队一道在城门山矿区新发现了斑岩型、爆破岩简型铜(钼)矿体,与赣东北队一道研究提出德兴铜厂、朱砂红斑岩铜矿床具有重大价值和资源潜力,省局及时充实力量组织对城门山、武山矿区补充勘探,并组织了德兴铜矿勘探会战,使全省铜矿资源储量大幅度增长,促成了大规模开发,使江西成为闻名世界的“铜省”。通过研究全面提升了江西铜矿成矿规律的认识,首次划分出壳源与壳幔混源钨与铜两类岩浆成矿系统,构建了德兴、九瑞两个主要矿集区的构造控岩控矿框架。结合德兴等铜矿调研成果,1977年建立了“三位一体”和“多位一体”斑岩铜矿床模式,成为我国第一个斑岩铜矿床模式。从此以后,“以脉找体,以层找体,以体找层”成了广泛应用的找矿思路。1977年,提交了第一份全省铜矿地质研究报告,该项研究成果,第二次摘取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皇冠。1978年杨明桂代表全国先进科研单位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1981年在地质部与联合国亚太经社联合举办的钨矿地质讨论会上,江西省地矿局发表了10篇论文,其中有江西地质研究所杨明桂等5篇,展示了我国钨矿找矿方法与地质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

江西大余西华山图片

老骥伏枥志千里

2008年7月7日,一个重大的喜讯飞越重洋,传到北京传到南昌,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申遗成功,成为当时中国第七个、江西唯一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此刻,得到这个喜讯的申遗专家组组长杨明桂心情无比激动,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06年秋,杨明桂受省政府之命任三清山申遗专家组长。时间十分紧迫,而且三清山一直被专家们誉为黄山的姐妹山。“姐姐”已申遗成功在先,“妹妹”的世界唯一性是什么?他根据曾在三清山地区找矿,到过黄山考察所了解的情况,反复思考,得出了三清山与黄山地层、花岗岩基本相同,但成山过程不同,黄山花岗岩体曾被夷平,为“回春”式,中缓周峭、周幼年中壮年期的花岗岩地貌,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状态保留完好,是典型的中幼年周壮年早期、中部尖峭的高山盆景式花岗岩峰林景观。

由于劳累过度,杨明桂又一次突发脑梗。每天打完吊针,仍继续工作。他与上百位专家组成的团队一道奋战了三个月,如期把申遗材料送到北京,被建设部誉为“江西速度”。为了做好联合国专家考察的准备,他又亲自上山确定考察线路。当时正值盛夏,杨明桂一个点一个点地跑,汗湿的衣服被山风吹了又干,干了又湿。炎热加上劳累,痔疮发作,他没有吭声,一直默默地忍受着。而在此前的1996年,人们还依然记得,庐山在申报世界双遗产时,受“非冰说”的影响,自然遗产申遗受挫,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在申报我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时,杨明桂受邀前去提出了打“冰川、独特构造和前寒武纪地质”三张名牌。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做充分论证,最终取得了申遗成功。申遗工作的系列喜讯,拉开了江西名山向世人展示的帷幕。接下来作为龙虎山-龟峰申遗首席顾问,杨明桂利用春节假日又一次上山作了详细考察。将龙虎山-龟峰定格在世界丹霞系列中的老年早期典型丹霞。科学地定位和碧水丹山多彩的微地貌景观,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肯定与赞赏,再次取得了申报成功。此后的萍乡、德兴、高岭国家矿山公园,武功山,石城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一批省级地质公园申报,杨明桂都提供了重要咨询,为我省名山进一步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为遗产保护、提振地质旅游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踏遍青山人未老

2005年,李廷栋院士提出了研著全国地质矿产专业系列志书的倡议,本来可以颐养天年的杨老,领衔了江西省域志书的编撰任务。作为总编,他认为这是总结提升江西、推动全国地质工作创水平的良机,是梦寐以求的大事,在与研编团队反复研讨后,提出了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建议增加环境地质的研编方案,赢得了李廷栋院士赞同,编制了我国第一个“三志” (《中国矿产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和《江西省环境地质志》)一体的总体设计,在全国首次把地质“三志”作为一有机整体进行研编。于是,办公桌前常常见到他伏案执笔的背影,野外矿区仍留下他调研考察的足迹。

这是一场周期长、规模大、多兵种合作的“攻坚战”!杨明桂就像是一名指挥员,运筹帷幄,排兵布局;同时,他又是一名战士,身先士率,事必躬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杨明桂率领志书编写团队,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以一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大无畏的勇气,要把志书打造成地质工作者的工具书和传世之作。按照“实、全、新、准”和“有述有论”要求,以“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创新是志书的灵魂”为座右铭,进行成果资料全面收集、研究分析、逐项核实再进行集成。近二百人参编的“三志”研编团队,在杨明桂的精心组织下,采取专职、兼职约稿相结合,专职人员实行老中青“三结合”。为了确保编篡质量,500多万字、600多张图表,杨明桂都要逐字逐句地过,逐个地质数据核实,逐个地质现象查证,逐个理论分析进行校验,唯恐出现半点差错。

江西地矿局举全局之力,“十年磨三志”,取得了研编试点的成功,三部志书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计630万字,7幅全省1:50万地质矿产图件。它是在新的地学理论和全球构造观指导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对省内百余年来近代地质工作特别是新中国大规模地质工作取得巨量成果,进行系统综合研究,可谓一项浩大的世纪性系统工程,研编经验多次在全国有关会议上介绍,推动了全国专业地质志书研编工作大规模展开。

2018年6月29日,由江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举办“三志”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这套地质专业志书,是江西地质行业有史以来最新、最系统的整装科学文献,是江西省地质科学的杰出之作,是江西地质界的“百科全书”。

采访结束时,杨老给我们展示了他写的一首诗,让我们又一次心生感动:此生有幸画中游,山山水水几春秋;细察奥秘走新路,追寻规律到白头。喜闻研究结硕果,笑看找矿获丰收;一分艰辛一分乐,探索地球最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