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垂钓的八个因素(1)

俗话说“钓鱼钓鱼,十钓九娱”,钓鱼是一项很好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有时钓鱼空手而归,作为一名钓鱼爱好者,应该习以为常。钓鱼就像人生,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起有落是正常的节奏。今天为大家分享影响垂钓的八个因素。
 
垂钓图片
 
一、天气状况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①。例如:晴天、阴天、下雨、下雪、打雷、下雾等,老话常说出门看天气,钓鱼看水色,有些钓友钓鱼之前喜欢听天气预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气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鱼获。
 
在所有的天气状况中,晴天最适合钓鱼,气温、水温适中,水中的溶氧多,鱼的食欲旺盛,吃钩率高,气压稳定,少风光线好,垂钓者的心情也好,各方面的有利条件都具备了。其次是阴天,气温、水温比较适中,伴有小雨,偶尔有风,气压较低,水中的溶氧相对降低,鱼的食欲下降。再次是下雨,下雨天气温、水温都在下降,气压低,水中的溶氧少,下雨天也不方便垂钓,但是下雨过后却是一个非常好的钓鱼时机,特别是黄辣丁。打雷前,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儿闷热跳出水面,故有谚语“宁钓日落后,不钓雷雨前”。下雪气温太低,下雾天气不好看浮漂,所以打雷、下雪、下雾等天气都不利于钓鱼。挑个好天气,带上家人,一起去钓鱼吧。
 
二、气温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是冬季,一天当中最高气温的是在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的温度,什么时候气温高或低,对于垂钓者来说必须要清楚。
 
众所周知,鱼是冷血动物,鱼的体温是依靠水温调节的,气温变化影响水温的变化,水温的变化影响鱼的体温变化,当气温升高时,水温也升高了,同时鱼儿的体温也升高了,此时,鱼儿活跃,活动范围扩大,食欲旺盛,摄食量大,吃钩率高,反之亦然。
 
三、水温 
对于常年生活在水中的鱼来说,它们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水温的变化。水温的变化受季节和太阳光照的影响,夏季气温高,光照时间长,水温高。冬季气温低,光照时间短,水温低,春、秋二季的水温相对比较均衡。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垂钓的水深,比如春季深水区域的水温比较低,浅滩处的水温比较高,此时在浅滩处垂钓,效果不错。再比如夏季浅滩处水温过高,深水区域水温相对较低,此时在深水区域垂钓,效果不错。水温的变化,需要对垂钓的深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鱼对水温的感受,是受鱼儿生理需求的影响,水温太高或者太低,鱼儿都停止进食。至于多少度的水温适合钓鱼,在钓鱼界争论比较大,不同种类的鱼对水温的要求也不同,个人认为水温在15℃以上比较适合钓鱼,当水温低于4 ℃时,鲫鱼、鲤鱼、草鱼等停止进食。冬季是钓鱼爱好者最讨厌的季节,冬季水温低,鱼儿停止进食,所以有谚语“冬至不停钓,等于瞎胡闹”。
 
四、季节变化
学过初中地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和公转平面存在一个夹角,叫黄赤交角③,这个角度为23°26′。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不同时间内接受的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季节产生四季更替,地球面对太阳的一面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黑夜,引起四季更替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引起昼夜的更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秋季节全球昼夜平分,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季节的变化对昼夜长短产生影响,同时对钓鱼也会产生影响。俗话说“春钓滩,夏钓阴,秋钓潭,冬钓阳”。春季是鱼儿产卵的季节,大部分鱼都喜欢在浅滩处产卵,浅滩处的水温相对比较高,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另外产卵对鱼的体能消耗比较大,鱼儿急需补充能量恢复体能,再加上前一年冬季很少进食,所以春季的鱼吃钩率高,进食猛,俗语“三月三,鲤鱼上河滩”,足以说明这一切,春季钓鱼应该选择浅滩处,效果不错。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水温提升快,鱼儿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夏季应该选择在阴凉处垂钓,需要注意的是,夏季钓鱼尽量避开高温,可以选择早上或者傍晚,效果不错。秋季的降水量减小,水位在不断的下降,鱼儿都游向了深水处,活动范围也缩小了,秋季钓鱼应该选择深水处,秋钓潭正是此意。冬季气温低,鱼儿停止进食,活动范围减小,有阳光照射的水域,一方面可以提高水温,另一方面被阳光照射的水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部分氧气吸引鱼群,冬季选择在向阳处垂钓,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