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钨业知识
-
发布于 2017年9月08日 星期五 18:22
-
作者:meijin
-
点击数:1156
在垂钓中,凡有在坑塘使用过悬坠钓经历的钓友大都知道,风天,尤其3级以上风力时,悬坠钓走漂现象严重。风浪推动钓组,随风移动本不足奇,但却有一个小问题尚还迷惑着少数新钓友,那就是逆风走漂现象——风向西刮,漂向东走。这是什么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江河流水中:河道中的巨石、桥墩、阻水坝等障碍物后面,当流水遇到障碍物后,会形成反向涡流,即在中下层部位形成反向流动。在河水的持续流动中,这种因“碰壁”而形成的局部反向流动一般是形不成大气候的,我们所能观察和感觉到的只是产生或大或小的局部涡流区而已。
在大风浪表层水流的作用下,坑塘静水域(包括湖库大水域),也会形成下层反向水流。这种反向水流所表现的形式就是在中下层形成持续的逆风向流动,从而达到地球重力场中静水域水体的整体运动平衡。
这种情况钓鱼人也就不难理解“风向西刮,漂向东走”,是由于水下“反转水流”所产生的,并非怪异的自然现象。风在向西刮,上层水浪不断地向西面涌流,而下层水为了补充上风水位的不足,形成了水下层向东的持续暗流。再联想咱们家里的鱼缸、脸盆等各种不同形状的盛水容器,用手持续搅动一下,里面的水也会形成各方向不同的封闭流动,而最终恢复自由液面——水平面。
风浪走漂现象所带来的烦恼大家都有体会。1、2级风力时,静水域一般只能见到水面薄浪,有时会带动浮漂随风向移动。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照常调钓,注意观察所有动态漂讯;另一种策略就是逐步增加钓目使两钩饵进一步贴底来定住浮漂。
大风浪反转水流逆风走漂情况,如果能靠进一步弯曲子线和加大饵重来减弱走漂的话,还需要考虑的是:主线(钨合金渔坠到浮漂部分)状态对信号传递的影响,水流作用容易使主线弯曲,一般呈c形甚至s形状态,这对浮漂信号影响不言而喻,此时则要附带考虑所用浮漂大小及漂型的问题。
一、江河缓流:
经常在流水中施钓的钓友,这方面的经历应该丰富,缓流河段无风条件下走漂一般是顺水流流动方向的。水在河道中的流动也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即靠近河底和岸边的水,流动速度慢,越远离边壁(河底)的水,流动速度越快。这一现象随流速越大而越明显,及致产生我们能看到的急流段水面旋涡。
缓流河水经过桥墩、拦水坝、河湾、水草等局部障碍地形处,其后面一般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回流区,根据广大江湖钓友的实际经验,在这些回流区附近较易钓到鱼甚至大鱼,我想是由于水族们在此局部环流相对静止的环境下易于节省体力停留或较易觅食的原因。靠近岸边流速较慢,在有一定水深的水草地带或局部凹进地形处,也应是钓位的参考点。
二、坑塘湖库封闭静水域水下暗流:
身处地球重力场中的自然水体(包括其它液体)都会始终顽强保持一个自由液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平面。湖库坑塘,风浪使上层水不断向下风岸流动,而下层水为了弥补上风方向水位的“亏失”,会形成持续的逆风向水下回流,以恢复、保持自然水体的水位平衡,这也是封闭水体的一种自然运动平衡现象,并非怪异。
思维想见中:它就象是一个封闭的全水体上下环形流动,风向西面刮,下层水东流!静水体下层回流的强弱随风力、水深、水体大小等条件不同而不同,大家常见的逆风走漂现象原因多出于此。一般经验规律:水浅的钓位,回流走漂现象严重,较深水位不太明显。大水域深水回流较缓但持久,小水域回流感觉强但恢复却快。
当水面风浪和水下回流速度恰好接近相同或由于水下特异地形水深等原因,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虽有风浪却不走漂的特殊情况,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