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粉粒度对钨铜电极显微组织的影响

同样以W-30Cu钨铜合金电极为例,对比不同粒度的钨粉所制备的W-30Cu钨铜合金电极在相同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的SEM照片,我们不难发现相同组分的钨铜合金W-30Cu电极,钨粉的粒径越小,钨粉分散较为均匀,但出现闭孔和缺陷的可能性越大,W晶粒大小不均,导致整体的均匀性较差;而反过来,钨粉粒径越大,相应的晶粒尺寸也越大,钨颗粒的分散性降低,钨颗粒间连接性减弱,闭孔也出现相对较少。以下是不同钨粉粒径所制备出W-30Cu钨铜合金电极SEM照片,从左至右钨粉粒径分别是(a)和(b)—2.9μm、(c)和(d)—4.2-4.8μm、(e)和(f)—11-13μm:

钨铜合金电极

从理论上讲,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颗粒度较细的钨铜W-30Cu中的孔隙度要普遍小于颗粒度较粗的钨铜合金的孔隙度。这是由于在烧结的过程中(在1350℃的烧结温度下,表面扩散占主导作用),随着粉末粒度的减小,自由能增大,进一步促进烧结过程的进行,而颗粒的相互联结首先发生在颗粒的表面。钨粉粒度越细,意味着比表面积越大,表面的活性原子数也越多(表面能增大),从而使得表面扩散更易进行。粉末粒度的减小也以为了颗粒间扩散界面的增大,并缩短了扩散路程,从而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扩散的原子数量。此外,粒径过粗时容易造成钨骨架孔隙不均,导致后期熔渗时出现铜的富集区;而粒径过细则容易发生颗粒的团聚,使得钨骨架中的通道容易发生闭合或堵塞,导致铜液难以完全浸润熔渗,在制品中留有部分孔隙,从而使得产品的组织成分分布不均匀。因此,钨粉的粒径以及粒径的组成对于熔渗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