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钨业知识
-
发布于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10:14
-
作者:xinyi
-
点击数:1925
沉淀法是分离科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锡在弱酸性、中性、弱碱性环境中以沉淀形式存在,所以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沉淀法,如水解沉淀法、硫化锡沉淀法,以除去钨溶液中的锡。
硫化锡(SnS2)溶度积很小,为2.5×10-27。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往含锡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硫离子,可使大部分锡生成硫化物沉淀而被除去。
主要操作条件为,在粗钨酸溶液净化除磷、砷、硅的过程中,将pH 调至9~11,使大部分锡水解;再加入理论量30%~50%的硫化钠,使之与形成的氢氧化锡反应生成硫化锡沉淀,促使水解继续进行。再加镁盐净化除磷、砷、硅,然后在调酸时加入理论量150%~ 200%的硫化钠(调酸至弱酸性),以除去溶液中残留的锡。
在除锡第1阶段,加入理论量30 ~50 的硫化钠,是因为如果硫化钠的加入量过多,生成的硫化锡沉淀会溶解于过量的硫化钠中,生成硫代锡酸根离子(SnS32-),反而达不到除锡效果:SnS2+S2-—SnS32-
除锡的第2阶段要调酸是因为深度除锡时必须加入理论量150%~200%的硫化钠。为了防止生成的硫化锡沉淀重新溶解于过量的硫化钠中,须将溶液酸度调至弱酸性,使硫化锡稳定存在。因为硫化锡不溶于稀酸,而过量的硫化钠与酸反应生成有毒的H2S气体挥发掉。
湘东矿、浒坑矿、川口及瑶岗仙矿的4种精矿的除锡试验结果见表3。

由此可见,硫化锡沉淀法简单、易操作、除锡率高,但酸消耗量大;酸中和过程中还会放出一定量有毒气体,环境污染严重;酸中和后溶液为弱酸性,钨以偏钨酸钠的形式存在,需用NaOH 将其中和且煮沸,使钨转化为正钨酸根,消耗碱和能源 因此,该方法较难与离子交换法生产APT工艺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