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球的内应力

硬质合金球是一种由难熔金属碳化钨(WC)粉末为主成分、以钴(Co)或镍(Ni)等为粘结剂,通过粉末冶金工艺烧结而成的球状制品。其内应力的形成主要源于材料制备过程中微观组织的不均匀性,具体机制及影响如下:

中钨智造硬质合金球图片

一、内应力形成机制

1. 热膨胀系数差异

在烧结过程中,钴(Co)粘结剂与碳化钨(WC)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当材料从高温冷却至室温时,由于两者收缩速率不同,会在界面处产生残余应力。这种应力在硬质合金球中表现为钴相的拉应力与碳化钨相的压应力,且应力绝对值随相体积百分数的减少而增大。

2. 晶粒尺寸效应

WC晶粒度:WC晶粒尺寸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各相的热应力分布。例如,WC晶粒度增加会导致钴相中拉应力降低,而WC晶粒内部压应力增大。

钴层厚度:钴含量越高,粘结相的平均自由程(钴层厚度)越大,合金的矫顽磁力越小,内应力分布越不均匀。细晶粒合金因晶界面积大,内应力释放速率较慢,残余应力水平通常高于粗晶粒合金。

3. 相变与组织不均匀性

烧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变(如γ-Co向ε-Co转变)或组织不均匀性(如钴相偏聚)会进一步加剧内应力。例如,钴相在烧结冷却时的马氏体相变会产生体积变化,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中钨智造硬质合金球图片

二、内应力对性能的影响

1. 机械性能

强度与韧性:内应力会降低硬质合金球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疲劳寿命:内应力会加速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高应力区域(如钴相与WC晶粒界面)易成为疲劳源,导致疲劳寿命显著降低。

2. 尺寸稳定性

内应力会导致硬质合金球在存储或使用过程中发生蠕变或尺寸变化。例如,未经深冷处理的硬质合金模具在加工过程中易因内应力释放而变形,影响产品精度。

3. 耐磨性与耐腐蚀性

耐磨性:内应力会降低硬质合金球的耐磨性。应力集中区域在摩擦过程中易产生微裂纹,加速材料磨损。

耐腐蚀性:内应力可能破坏合金表面的钝化膜,降低其在腐蚀环境中的稳定性。例如,在酸性介质中,应力腐蚀裂纹易沿高应力区域扩展。

三、内应力控制与优化

1. 深冷处理技术

将硬质合金球置于极低温环境下进行深冷处理,可显著减少内部应力。其原理包括:

应力释放速率减缓:低温环境下,原子扩散速率降低,内应力释放更均匀,减少裂纹萌生风险。

晶体结构优化:深冷处理可促使钴相发生马氏体相变逆转变,消除相变应力,同时细化WC晶粒,提高组织均匀性。

孔隙与裂纹减少:低温收缩作用可闭合微观孔隙,减少应力集中源。例如,经深冷处理的硬质合金模具尺寸稳定性提高,使用寿命延长30%以上。

2. 工艺参数优化

烧结温度与时间:适当提高烧结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可促进钴相均匀分布,减少内应力。但需避免过烧导致晶粒粗化。

冷却速率控制:采用分级冷却工艺(如先快冷再缓冷)可降低热应力。

3. 材料成分设计

钴含量调整: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钴含量可减少粘结相体积分数,降低内应力水平。例如,YG6合金(钴含量6%)的内应力低于YG8合金(钴含量8%)。

添加剂引入:添加少量Ni、Cr等元素可提高钴相的韧性,缓解应力集中。例如,含Ni的硬质合金在小应力比加载时疲劳敏感性低于纯钴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