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出口:中国不应被扣上资源民族主义帽子
- 详细资料
- 分类:稀土知识新闻价格
- 发布于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10:53
- 作者:HJF
- 点击数:2499
中国财政部日前宣布提高个别稀土产品出口关税等进出口措施又触动了某些西方舆论的敏感神经。这本是中国对其进出口商品进行合理规范的贸易政策和市场措施,却被扣上了“资源民族主义”的大帽子。这个带有政治倾向性的评价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曲解和误读。
中国财政部14日发布公告称,为规范稀土出口和缓解化肥价格上涨趋势,将提高个别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适当调整化肥出口季节关税淡旺季税率适用时段和淡季出口关税基准价格。
财政部还宣布,将从明年起,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同时对600多种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实施较低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
可以看得出,中国政府出台上述措施是出于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通过改变部分稀有资源的要素价格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利用市场化手段防止资源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在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符合国际的大趋势。”
资源性产品出口应该如何管理,一直是全球贸易的一个难题。世贸组织2010年度贸易报告的主题即为“自然资源贸易”。该报告认为,资源性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与其他货物贸易的不同,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往往采用出口关税、数量限制等措施。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11%的资源性产品贸易在征收出口税,而在其他货物贸易中,这一比例只有5%;在现有的出口限制中,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占比达35%。
这份报告还称,虽然多边贸易规则提供了自由贸易的框架,但这些规则并不是专门为资源部门设计的,不能充分反映资源部门的特殊性,还要考虑资源过度使用、环境外部性等问题。
长期以来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在一些资源型初加工产品出口方面缺乏危机意识,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及不可再生一次性资源到了全面趋紧的阶段。以作为高速钢重要原料的钨为例,以前中国每年出口钨产品600吨,而随着国际市场对钨需求的增加,现在高达8000吨,导致2007年中国的钨储量在世界的占比剧减25个百分点以上。
而有“工业维生素”或“工业味精之称”的稀土,因其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可少的原料,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区的需求量非常大。虽然稀土总储量只占全球的30%左右,但中国却成了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和出口国,为全球提供了80%到90%的生产和贸易总量。
出于储量、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等的压力,中国采取一些规范稀土出口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中国并非对稀土出口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措施,限制的主要是粗加工的初级稀土原材料出口,精加工的稀土应用产品出口并不在限制之列。因此,一些国家批评中国垄断资源贸易是扭曲事实和别有用心的。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关税税率调控“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正是出于调整外贸结构达到贸易平衡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政策。
自2003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国已先后下调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于2007年6月开始,对钢材(4763,-1.00,-0.02%)、天然石墨、稀土金属、精炼铅等142项两高一资商品加征了出口关税,同时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而从明年起扩大至600多种进口商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调整一直都是在WTO原则框架内进行。因为根据WTO相关条款规定,为实现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合理的政策要求,成员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出口限制。以曾一度为全球领先的稀土生产国美国为例,其国内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15%,但近些年其稀土产量和出口量均降为零,而主要使用从中国等国进口的稀土原料。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当决心以“质”而非“量”的方式获得经济增长,必然会重新审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有益于这个国家更有益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从人类经济发展趋势看,任何自然资源都是稀缺的,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应对中国的做法乐观其成,而不是要扣上“资源民族主义”的大帽子。
稀土供应商: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详情查阅: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订购电话:0592-5129696 传真:0592-5129797
电子邮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钨新闻、价格手机网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钨新闻、价格手机网站,WML版:http://m.chinatungst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