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完善稀土開採生態破壞監測預警機制”已經寫入江西省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下一步,把整改方案迅速落到實處,是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也是對稀土礦區周邊民眾負責的第一要務。而以贛州稀土為代表的全國其他地區稀土礦,建立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同樣重要而緊迫。
近年來,稀土市場進入價格調整期,在此背景下,我國對國內稀土市場進行了戰略整合,六大稀土集團相繼成立。通過持續不斷打擊盜采盜挖,稀土行業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範。與此同時,地質環境的修復工作也加緊開展。但和長期的生態環境損害相比,目前的修復進展和保護成效仍顯不足。有基層環保工作人員坦言,他對區域環境最大的擔心就是修復後稀土礦山存在的環境安全隱患。
這是因為,目前無論是學界研究還是正在實施的礦山修復,主要是一種地質環境修復,即對歷史上由稀土池浸堆浸等“搬山運動”式開採工藝造成的礦山地質破壞進行土地平整。在殘留的酸溶渣上覆土,最後在覆土上進行覆綠,種植臍橙等耐酸植物,從而使得山體重新恢復生機。同時,在下游設置攔截壩,防止水土流失。這種修復方式在保持水土、恢復地質方面效果不錯,但沒有對原有土壤、地下水和周邊地表水進行跟蹤監測,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情況缺乏科學研判。實際上,目前的修復方式雖然讓部分礦區恢復了地質環境,但是並未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問題。在修復後的歷史礦區仍然存在環境安全隱患,可能對周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構成威脅。
目前在采的贛州稀土礦山中,堆浸池浸等落後開採工藝已被全部淘汰,代之以原地浸礦開採工藝。這種工藝與前兩種工藝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在開採過程中對山體基本不構成破壞,避免了大面積地質損壞情況。然而,這種開採工藝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環境風險,那就是在開採過程中有大量高氨氮廢水不可控地直接滲入山體,影響地下水和下游地表水的水質,對礦區周邊流域的水質造成重大影響。
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稀土高氨氮廢水的處理已經可行,但是由於處理成本高昂,加之原地浸礦工藝的高氨氮廢水的下滲具有不確定性,導致難以對高氨氮廢水進行有針對性地集中處理。因此,建立稀土礦山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尤為重要,能夠掌握整個稀土礦區的污染情況及污染源的擴散和流動情況,從而提前預判,有效應對,保障礦區周邊流域的環境安全。可以通過建立體系,統籌推進;合理規劃,科學布點;分類施策,防堵並重等幾個方面著手。
稀土供應商:中鎢線上科技有限公司 | 產品詳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電話:0592-5129696 傳真:5129797 |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 鎢鉬圖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鎢新聞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 鉬業新聞: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