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北巨量鎢多金屬富集成礦與關鍵勘查技術研究專輯

《中國鎢業》期刊在2020年第5期出版了“贛北巨量鎢多金屬富集成礦與關鍵勘查技術”專刊,該專刊在江西省自然廳與江西省科技廳的支持下,江西省地質勘查基金對贛北鎢礦成礦規律與勘查方面取得的最新理論、技術與應用成果進行了總結與提升,涵蓋江南鎢礦帶(江西段)成礦規律、贛北鎢礦探礦找礦經驗總結及應用等內容。陳毓川院士推介作序,客座主編王先廣教授。

贛北巨量鎢多金屬富集成礦與關鍵勘查技術研究專輯

鎢是我國關鍵戰略性礦產資源,是當前我國找礦勘查和資源儲備的重要目標礦產。江西金屬礦產素有“南鎢北銅”的分佈格局。贛南以石英脈型黑鎢礦而聞名於世,號稱“世界鎢都”;贛北地區則以銅礦床而著稱。2012年,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大湖塘地區探明鎢金屬量106萬噸,成為世界最大鎢礦。2015年,江西浮梁朱溪鎢銅礦區以286萬噸的鎢資源量超越大湖塘鎢礦成為世界最大鎢礦 ;2020年整個朱溪礦區共提交鎢資源量363萬噸,再次刷新世界單宗鎢礦床鎢資源儲量紀錄。大湖塘與朱溪兩個超大型鎢多金屬礦床的發現,重塑了世界鎢礦產資源分佈格局。

贛北巨量鎢多金屬富集成礦與關鍵勘查技術研究專輯

專輯目錄和摘要

1.朱溪式“脈面層體”就礦找礦法在深部礦產勘查的實踐及其意義

王先廣,胡正華,陳國華,歐陽永棚,曾祥輝,楊舒鈞

摘   要:就礦找礦是人類認知運動和社會實踐過程相結合的礦產勘查活動。根據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繫的原理,運用內生礦產成礦系列理論與就礦找礦法在朱溪鎢銅礦床深部勘查,經“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探索出的朱溪式“脈面層體”就礦找礦方法,是遵照成礦規律、經濟規律和勘查技術進步的客觀規律找到隱伏超大型礦床的創新勘查方法,是一種地質勘查模型+勘查技術的高效、經濟適用型勘查方法組合。朱溪式“脈面層體”就礦找礦法在欽杭成礦帶新余市石竹山超大型矽灰石礦、塔前-朱溪礦集區、樂平市眾埠街錳鉛鋅礦等多個礦區應用勘查深部隱伏礦體,成效明顯,具有普適性意義。

關鍵字:脈面層體;就礦找礦;深部勘查;找礦實踐;朱溪鎢銅礦

2.江南鎢礦帶(江西段)成礦規律

胡正華,王先廣,陳毓川,周    衛,王彥媛,龔良信,楊舒鈞

摘   要:贛北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江西段)和江南成礦帶(江西段)。江南成礦帶(江西段)鎢礦床自南東側至北西側成岩成礦時代逐漸變輕160 Ma→150~140 Ma→135~125 Ma,其中主成礦期為150~140 Ma、135~125 Ma;控礦構造以NE向構造及其次級裂隙為主,成礦漿岩包括Ⅰ型和S型,以S型為主。區內成礦系列包括與S型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鎢錫銀鉛鋅鈾釷礦床成礦系列和Ⅰ2型中酸-弱酸性斑岩有關的鎢、鉬礦床成礦亞系列。將江南成礦帶(江西段)鎢礦自南至北劃分為朱溪、大湖塘、陽儲嶺、香爐山-東坪、蓮花山等5個礦集區。

關鍵字:鎢礦;成礦規律;成礦系列;江南成礦帶;江西段

3.江西朱溪銅鎢礦床絹雲母光譜特徵與礦物成分、礦化的關係研究

連敦梅,郭    娜,胡正華,龍沱江,袁    珊,米瑪旺久

摘   要:利用短波紅外光譜測量鑽孔岩芯時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白(絹)雲母礦物,且與成礦關係密切。江西朱溪礦床內大量絹雲母光譜特徵與其礦物成分、礦化關係問題,研究表明:(1)研究區白(絹)雲母形態主要為三種:原生熱液成因白雲母,顆粒較大,成片狀;長石蝕變絹雲母,細粒,可見殘存長石礦物;泥化絹雲母,與綠泥石礦物共存;(2)EPMA測量結果顯示城內白(絹)雲母具有高Si低Al、K的特點;n(AlⅥ)與 Al-OH吸收波長呈現很好的負相關;n(Si)與 Al-OH吸收波長呈現出較好的正相關;n(AlⅣ)與 Al-OH 吸收波長的資料點雖然相對較分散,但整體呈現出一定的負相關;(3)白(絹)雲母大量形成於礦化體的近礦區間範圍,總體形成了對礦體的包圍趨勢;礦體介於熱液成因白雲母+絹雲母下部,絹雲母+綠泥石上部。

關鍵字:朱溪銅鎢礦;絹雲母;短波紅外技術;電子探針;掃描電鏡

4.贛東北塔前鎢鉬礦區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潛力探討

謝    濤,魏    錦,孟德磊,許傑輝,唐    煒,舒立旻

摘   要:塔前鎢鉬礦床與朱溪鎢銅礦床同處一構造岩片內。通過與區內朱溪超大型鎢礦床進行成礦地質條件及物化遙綜合異常特徵等方面的對比研究,認為二者具有相似的成礦地質條件;根據塔前礦區地球物理異常特徵及其淺部花崗閃長斑岩侵入體、中酸性岩脈、礦化蝕變分佈特徵分析,認為深部可能存在隱伏岩體和夕卡岩型礦體;結合區內岩體及滑脫斷裂帶形態特徵,認為塔前礦區花崗質岩漿是沿F2滑脫斷裂面上侵並與碳酸鹽岩接觸交代,可能在其深部轉折端或平緩處形成“朱溪式”厚大夕卡岩型礦床,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關鍵字:成礦條件;找礦潛力;鎢鉬礦;塔前;贛東北

5.朱溪鎢銅礦床閃長玢岩的形成時代及對成礦的指示意義

饒建鋒,歐陽永棚,陳    祺,魏    錦,陳國華,曾祥輝

摘   要:在朱溪鎢銅礦床中,首次發現有閃長玢岩賦存於蝕變花崗岩中,為瞭解閃長玢岩對成礦是否有影響,對閃長玢岩開展岩相學、地球化學、年代學研究。結果顯示閃長玢岩鋯石U-Pb年齡為(162.7±1.4)Ma,岩石屬於鈣鹼性系列,具有過鋁質特徵;輕重稀土分異明顯,具Eu負異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曲線顯示Ba、U、K、Pb、Sr正異常,Nb、Ta、P、Ti負異常,具島弧岩漿特徵。岩石表現出高Sr、低Y、低Yb等特徵,具艾達克(質)岩特徵。結合前人成果,研究認為約162 Ma礦區發生的殼幔相互作用事件為朱溪礦床的Cu礦化貢獻了一定的作用,該期岩漿事件可能使得銅先富集,而後受區域構造作用,鎢活化遷移富集的同時伴隨著大量的銅活化遷移,兩者在合適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沉澱成礦,形成“鎢銅共生”現象。

關鍵字:閃長玢岩;艾達克岩;鎢銅共生;朱溪礦區

6.贛北中生代岩漿作用與鎢成礦特徵

楊世文,樓法生,丁沛勳,張芳榮

摘   要:對贛北中生代岩漿作用與區內鎢礦床最新科研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旨在深化該區中生代岩漿作用、鎢成礦特徵及兩者之間聯繫的認識,並劃分該區岩漿與成礦期次,為後期鎢礦勘查提供資料。贛北鎢礦化與高分異花崗岩關係密切,以S型花崗岩為主,存在三期與鎢成礦作用有關的岩漿活動,晚侏羅世(160 Ma)、晚侏羅世-早白堊世(150~130 Ma)及晚白堊世(130~125 Ma)。贛北鎢礦成礦分為四期,中侏羅世-晚侏羅世(165~160 Ma)、晚侏羅世(155~145 Ma)、晚侏羅-早白堊世(145~130 Ma)及早白堊世(130~120 Ma),自南東向北西,總體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贛北黑鎢礦成礦流體主要來源於岩漿,而白鎢礦成礦流體為岩漿與少量大氣降水的混合,雙橋山群變質圍岩對成礦也有貢獻作用。贛北白鎢礦可能通過交代作用成礦,水-岩反應是白鎢礦沉澱的主要機制,而黑鎢礦可能是充填成礦作用形成,成礦作用受簡單流體冷卻或流體不混溶控制。

關鍵字:贛北;中生代岩漿作用;成礦時代;流體來源;礦化機制

7.樂平市東崗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相關岩體的成岩時代確定及意義

胡正華,龔良信,王先廣,王彥媛,陳國華,楊舒鈞

摘   要:東崗銅多金屬礦床位於朱溪鎢銅多金屬礦床南西約15 km處,與成礦有關的岩體主要為黑雲母花崗岩,次為花崗斑岩。本次通過對成礦黑雲母花崗岩進行LA-ICP-MS鋯石U-Pb年齡測試,獲得了黑雲母花崗岩的12粒鋯石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147.9±2.0 Ma(MSWD=0.69,n=12),結合資料顯示東崗礦床至少存在160 Ma±、145 Ma±兩期成礦事件,前者成礦母岩為花崗斑岩、後者成礦母岩為黑雲母花崗岩。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顯示,東崗礦床形成于陸內拉張、伸展或由陸內造山向陸內拉伸過渡的構造背景。

關鍵字:LA-ICP-MS;鋯石U-Pb定年;黑雲母花崗岩;東崗

8.江西見龍銅鎢礦床成礦流體特徵及成因機制

楊斌,劉翠輝,趙磊,魯捷,莫火華,譚友

摘   要:見龍銅鎢礦床是位於江西興國縣境內的石英脈型礦床。礦體產于燕山期花崗質侵入體的內外接觸帶中,主要礦化類型為石英脈型。本研究在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和礦床地質研究基礎上,對見龍銅鎢礦床開展了流體包裹體研究。結果顯示:見龍銅鎢礦床主要經歷了兩期成礦流體活動,成礦流體具有中低溫、低鹽度特徵,流體包裹體中水的δ18OH2O值為-0.96 ‰~-3.35 ‰,δDV-SMOW值為-61.6 ‰~-82.2 ‰,成礦流體主要來源於岩漿水與大氣降水的混合。流體包裹體特徵表明:成礦早期的流體不混熔和晚期的流體混合可能是見龍石英脈型銅鎢礦床礦質沉澱的主要機制。

關鍵字:銅鎢礦床;成礦流體;成因機制;見龍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