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鐵幕下鎢製品行業的現狀與戰略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25-04-21, 週一 16:20
- 作者 Zhenghua
- 點擊數:22
中國鎢製品行業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2024年鎢產量約6.5萬噸,占全球85%(中國鎢協,2024年)。然而,我國鎢製品高端產品和技術不足(高端刀具僅占20%市場,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2024年)、回收率低(約10%);儘管尚未有明確的對中國關鍵礦物的大幅度關稅提升,但2025年開年我國諸多行業即面臨美國提高稅戰(美國對華最高達到245%關稅)帶來的挑戰,這也促使我們需重新審視戰略定位。
硬質合金是鎢製品行業主要的業態。本文試分析全球主要硬質合金公司(山特維克、肯納、伊斯卡、三菱綜合材料、賽瑞特)在原料、市場、回收能力及關稅戰應對措施現狀的啟示,借此提出中國鎢製品行業的戰略建議,旨在推動我國從鎢資源大國向鎢製品生產加工、回收利用強國轉型,使我國長期立於產業鏈上游和綠色、智慧智造前沿。
一、全球主要硬質合金和鎢製品公司分析
1.1 對中國原料的依賴
中國占全球鎢礦產量約85%(國際鎢業協會,2024年),是硬質合金行業關鍵原料來源。
肯納和山特維克對中國鎢原料依賴較高(40%和35%),受關稅措施的影響顯著,目前正在加速多元化供應鏈建設。賽瑞特依賴較低(20%),通過分散採購更靈活。全球趨勢顯示,2026年中國原料占比預估可能平均下降10%-15%,但短期難以完全替代,凸顯了中國鎢資源戰略價值。
1.2. 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中國占全球刀具市場約30%(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2024年),航空航太和新能源需求年增15%。
山特維克和三菱對中國市場依賴較強(15%-20%),但是他們在中國的當地語系化生產較強,可以適度規避關稅。肯納和賽瑞特依賴較低(10%和8%),但也更易轉向東南亞、歐洲市場。中國市場規模600億元,關稅問題如果長期持續難以大幅改善將促使外資加速本地佈局,威脅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
1.3. 鎢廢料回收產能與回收率
全球鎢廢料回收占總供應30%(ITIA,2024年)。
賽瑞特(45%)和山特維克(40%)回收率領先,技術(如3D列印)降低成本10%。中國回收率僅10%(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2024年),每年浪費約5000噸鎢資源,凸顯技術差距。回收占原料比例越高,原料成本越低(回收成本比原礦低30%),增強抗關稅能力。
1.4. 應對關稅問題的措施
肯納和伊斯卡通過墨西哥、印度佈局可以較好規避關稅,也能反應迅速;山特維克深耕中國當地語系化,長期戰略穩健;三菱和賽瑞特平衡亞洲、歐洲市場,短期壓力較小。技術創新(如模組化刀具、3D列印)降低成本10%-20%,是應對關稅戰的核心。各公司經驗表明,多元化供應鏈、當地語系化生產和高回收率是抗風險的關鍵。
二、中國鎢製品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公司分析揭示了中國鎢製品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奠定我國鎢製品產業鏈戰略的基本發展邏輯。
2.1 我國鎢產業鏈的優勢和挑戰
(1)資源優勢
中國鎢產量占全球85%,2024年出口約1.5萬噸(中國海關資料,2024年),為產業鏈提供穩定基礎。
(2)市場潛力
中國刀具市場規模600億元,年增15%,航空航太(C919刀具需求增20%)和新能源(電池刀具市場200億元)需求旺盛。
(3)政策支持
智慧製造、AI賦能、碳中和目標(2060年)和“十四五”規劃鼓勵高端製造、迴圈經濟,為技術突破和回收提供機遇。
(4)關稅問題紅利
外資進口產品關稅墊高了成本;外資當地語系化(如山特維克廊坊工廠)帶來技術溢出,本土企業可通過合作吸收先進技術。
2.2 我國鎢產業鏈的挑戰
(1)技術短板
高端刀具僅占20%市場,進口依賴40%,外資(如山特維克CoroPlus®)技術領先。
(2)回收不足
回收率10%,遠低於賽瑞特(45%),每年浪費5000噸鎢資源,成本高30%。
(3)關稅壓力
145%和125%關稅可能使本土產業出口受阻,連帶刀具使用量下降,國內產銷不旺;同時出口利潤率也下降5%-10%(中鎢線上,2025年4月估計),東南亞、中南美競爭加劇。
(4)地緣風險
歐美技術壁壘(如歐盟65%單一國家進口限制)壓縮出口空間,需全球佈局應對。
綜上,我國應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突破技術瓶頸,提升回收率,優化全球佈局,鼓勵國內產業合作和海外並購,確保產業鏈上游地位,實現資源、生產、回收強國的轉型。
三、關於我國鎢產業的一點戰略思考
基於上述分析,以下為中國鎢製品行業的戰略建議,旨在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長期引領全球鎢產業。
3.1 突破技術瓶頸,搶佔高端市場
高端刀具市場利潤率達30%,遠超低端的10%利潤率。相較於外資技術,如山特維克CoroPlus®,差距顯著,因此我國需加速創新。政府可以從政策面提供更高研發稅收抵扣,如30%,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如占收入5%;鼓勵企業積極開發納米級鎢粉、高性能塗層刀具和AI優化加工技術和高端定制。
中鎢高新(株洲鑽石)、廈門鎢業(廈門金鷺)可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廈門大學等合作,突破低鈷合金,降低生產成本。企業應借鑒伊斯卡模組化刀具,推出可換刀頭系統,減少客戶更換成本。
我國應力爭在2028-20230年左右,高端刀具市場份額從20%增至35%,年收入增長約200-250億元,滿足航空航太(C919、C929和五代機、六代機及各類無人機等)、低空經濟和新能源(電池和汽車刀具和工模具)需求。
3.2優化全球佈局,規避貿易壁壘
目前關稅摩擦戰可能壓縮出口量和利潤率。肯納(墨西哥建廠)和伊斯卡(印度擴產)的經驗表明,海外佈局是關鍵。因此我們應鼓勵廈門鎢業、株洲鑽石在越南、印度建廠,佔領更多海外產能和市場,生產低成本刀具(預估價格比降15%)。並且與巴西、中亞、蒙古簽訂鎢礦協議,鎖定海外10%全球原料供應和初級冶煉產能。同時探索墨西哥組裝廠,利用USMCA低關稅進入北美市場(占全球刀具25%)。
政府應出臺海外並購獎勵(如50%投資補貼)和資源開發扶持(如低息貸款),支援企業收購澳大利亞、加拿大鎢礦或歐洲刀具企業(如小型塗層技術公司),並與國內產業鏈,如寧德時代在歐洲的工廠聯動佈局。
這樣既利用了低成本地區(越南勞動力便宜20-50%)和高增長市場(東南亞年增長10%),也可以提高出口利潤,佔領東南亞市場,將份額從15%提高到20%乃至更高。並且更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也利用鎢廢舊料的回收和當地冶煉再迴圈。
3.3 推動鎢廢料回收,構建綠色供應鏈
我國的鎢資源回收率低,每年浪費5000噸鎢資源,成本高30%。賽瑞特(45%回收率)和山特維克(40%)的成功源于先進技術和政策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修訂)和《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生態環境部,2020年),鎢廢料列為限制進口類,2024年進口量微乎其微,遠低於需求。國內舊廢料收集率僅20%,限制迴圈利用。因此我們建議:
(1)放開鎢廢料進口管制
修訂政策,允許鎢廢料進口,並建立檢測和排放監管體系,確保符合環保要求。
(2)擴大國內廢料回收
在湖南(株洲)、江西(贛州)、廈門(龍岩)、河北等地建回收中心,大幅提升年處理能力,採用鋅回收法和化學法,2028年回收率目標30%。學習借鑒和推動3D列印技術,降低刀具成本。
3.4增加技術研發投入
國家或/和企業投資建國家鎢回收實驗室,與中南大學等合作,開發電化學回收法(回收率提升至50%)。鼓勵企業加大企業研發占收入。
3.5出臺稅收激勵政策
減免回收企業部分所得稅,補貼廢物回收等綠色設備,建立覆蓋80%刀具企業的廢料收集網路。建設綠色供應鏈符合碳中和目標(2060年),確保鎢產業鏈上游地位。
3.6鼓勵產業線上下游聯合
鼓勵航空(中國商飛)、高鐵(中國中車)等產業與本土企業(如株洲鑽石、廈門鎢業)合作,研發定制複合材料刀具(航空)和軌道加工刀具(高鐵),力爭2027-2030年市場佔有率目標50%。擴大中高端產能;開發低價刀具,覆蓋國內中小企業市場和海外中低端市場。
3.7推動產業智慧化建設
鼓勵大型鎢企和智慧化、資訊化企業建設鎢產業鏈工業物聯網、行業大資料中心、AI設計智造中心,推動智慧設計,如AI設計高熵含鎢合金和智慧製造的產業發展。發揮我國制度和資源雙重優勢。
3.8加強國際區域間合作
(1)美國的關稅戰和歐盟的進口限制壓縮我國鎢製品出口。我國的產業界則應該積極走出去,與日本、韓國開發半導體行業等高端刀具,首先提升亞洲高端市場占比。積極主動與歐洲等地企業合作,優勢互補,拓展市場,規避貿易壁壘。
(2)積極推動產業會展和國際合作。努力舉辦各類全國和國際性鎢產業鏈展會和產學研會議,推動產業上下游和國內外交流合作,力爭主導國際鎢協(ITIA),推動有關產品和貿易規則標準制定;增強全球話語權。
3.9 成立產業基金平衡市場供需
由地方政府,如廈門市或江西省、湖南省、產業企業、金融企業,如上交所,成立產業基金,調節市場供需、履行國儲功能、合力應對國際產業集團和資本集團對行業的控制。
以上,我國可以長期掌握鎢產業鏈資源、產能、市場和運營主導權。
四、總結
縱觀全球較大的硬質合金公司,基本上通過多元化供應鏈、當地語系化生產和高回收率的戰略。暴露了中國鎢產業鏈在技術、回收和全球佈局的短板。我們應以技術突破、回收優化、全球佈局為核心,鼓勵與電子資訊、航空高鐵等本土企業合作,支持海外並購和資源開發,確保資源、生產、回收強國的轉型。放開鎢廢料進口和提升回收技術將鞏固產業鏈上游地位,引領全球鎢產業。
鎢產品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 中鎢智造:cn.ctia.group |
產品詳情:cn.chinatungsten.com | 鎢業新聞:www.ctia.com.cn |
電話:0592-5129595/5129696 | 鎢鉬百科:baike.ctia.com.cn |
郵箱:sales@chinatungsten.com | 鉬業新聞: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