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拒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鎢、鉬或被反傾銷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於12月11日終止,即從此之後,世貿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不能再採用第三國價格來計算傾銷幅度。然而,美歐日等世貿組織成員對這一問題表態含糊其辭,企圖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來,成績斐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美歐日等少數世貿組織成員拒不履行議定書應有義務是“逆全球化”之舉,違反了世貿組織法律,也損害了國際法治精神,與其一貫標榜的契約精神背道而馳。
 
世貿組織圖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來,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制度改革與時俱進,開放意識不斷提升。加入世貿組織15年來,中國對世貿組織的發展、推動成員之間的經貿關係做出了積極貢獻,其市場經濟地位理應得到承認。美歐日不願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是民粹主義政治促成的決定,違背了這些國家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作的承諾,更不應以之為藉口稱中國違反世貿組織規則而對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
 
中國市場經濟低位圖片
 
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儘管將導致350萬就業崗位消失,但更應引起注意的是,削減現有貿易壁壘可以使工業界從廉價商品中獲益。預計屆時歐洲從中國進口總量將提升17%至20%,相關產品價格可以下降1/5,這將惠及那些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歐洲本土生產商。比如鎢、鉬等小金屬以及鋼材等被嚴重反傾銷的產品,雖然鎢鉬目前尚未被加入反傾銷行列,但或為時不遠。
 
歐盟圖片
 
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始終積極履行自身責任,根據世貿組織相關規定深化改革,僅僅以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為例,中國的進步有目共睹,歐盟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行為“無理而蒼白”。審視歐盟貿易政策不難發現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正日漸濃烈,南歐部分國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正是這種趨勢的體現。中國通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逐漸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取得的成績世界公認。已從中央計劃經濟體轉向了市場經濟體。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超過97%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非公有製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超過60%,已高於國有經濟的比重。今年1月—11月,中國民營企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46.1%。中國對外出口貨物總貿易額中,大部分出口價格主要是由非公企業按國際市場價格來決定的。中國最近幾年還大幅擴大了對外開放的投資領域。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動作。
 
歐盟產業競爭優勢正在不斷下滑,而作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進入歐盟的產品已涉及各個領域。對於歐盟來說,尤其是歐盟區域內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意味著中國產品將更大量地湧入歐盟市場,這可能會使他們處境變得更加艱難。因此,他們更傾向於升級貿易保護體係來保護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看到這一舉措給提升自身行業競爭力和推動區域內經濟增長帶來的威脅。這種“短視”行為其實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歐盟害怕失去‘替代國’條款。尤其是那些受這一機制保護的領域,例如鋼鐵行業”。中國受這項歧視性反傾銷條約制約已長達15年之久,而且所有人都清楚15年是限期。在15年過渡期這個問題上,各方曾有過共識,美國和歐盟都曾發布報告稱,‘替代國’做法只維持15年。當這一期限真正來臨時,所謂的‘市場扭曲’標準明顯是對‘替代國’的變相沿用,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中國完全可以依據世貿組織規則對歐盟等提起爭議申訴。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必須按照世貿組織通行規則,以中國企業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確定傾銷幅度。這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應該享有的權利,也是其他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履行的義務。歐盟試圖通過新的立法變相延續原有做法,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是對世貿組織權威性的公然蔑視,也是對國際法治精神的嚴重踐踏。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