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橋樑業看中國,北盤江大橋排世界第二
- 詳細內容
- 分類:鎢新聞
- 發佈於:2016-09-12, 週一 18:03
- 作者 huan
- 點擊數:1792
在世界橋樑業有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樑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橋樑業看中國。目前,“中國橋樑”,已經成了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和彰顯綜合國力的重要符號。一起來看看!
北盤江大橋

北盤江大橋坐落於雲南宣威與貴州水城交界處,橫跨雲貴兩省,全長1341.4米,橋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成為目前世界第一高橋。同時,大橋東、西兩岸的主橋墩高度分別為269米和247米,720米的主跨也僅次於後期開工建設的貴(陽)黔(西)高速公路鴨池河特大橋,在同類型橋樑主跨的跨徑中排位世界第二。
北盤江大橋垂直高度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高的世界第一高橋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此前報導稱其為尼珠河大橋,目前定名為北盤江大橋)已正式合龍。通車後雲南宣威到貴州六盤水從5小時減為1小時。
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表示,臨近合龍時,由於施工過程中受到氣溫變化、風力等因素的影響,大橋可能會存在縱向里程方向的偏差,橫向軸線方向的偏差,豎向高程方向的偏差,以及轉角的偏差。關於縱向里程方向的偏差,需要在合龍前將大橋向兩岸拉伸一段距離;對於橫向和豎向偏差的調整,則主要在合龍口進行;對於轉角偏差,需要通過對纜索的拉力進行調整。在此次北盤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首次在山區大跨度鋼桁樑斜拉橋施工中,運用了縱移懸拼技術對鋼桁樑節段進行吊裝。這種技術是把長達12米、重160噸左右的鋼桁樑節段在地面整體拼接完成後,通過吊機等設備進行整體吊裝。在工期方面,比起傳統的工藝,一個節段可以節約一到兩天的工期。
除此之外,由於鋼桁樑節段均是在地面拼接完成後,再進行整體吊裝,對比傳統在空中拼接的工藝而言,施工精度更高,同時安全係數也更高。
杭州灣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連接長三角的經濟樞紐。該橋於2003年11月4日開工建設,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車。橋全長36公里,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曾保持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紀錄。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

鸚鵡洲長江大橋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上游2.3公里,為武漢市的第八座長江大橋,主橋面為雙向8車道。這是世界首座主纜連續的三塔四跨懸索橋,世界同類橋樑中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懸索橋。 2014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通車。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

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正在加緊建設。這座大橋也因為“施工難度最大”聞名於橋樑界。大橋的位置正處於世界三大風區之一,全年6級以上大風天數超過300天,環境極其惡劣。大橋全長16公里。目前,這座大橋從新結構、新工藝、新方法等方面已申報了12項專利,可稱之為一座創新型的大橋。
重慶萬州長江大橋

萬州長江大橋原名萬縣長江大橋,是一座公路橋。這是連接318國道線的一座特大型公路配套橋,是長江上第一座單孔跨江公路大橋,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跨度最大的拱橋。全橋長814米,寬23米,橋拱淨跨420米,橋面距江面高140米。主橋於1997年5月竣工通車,是當時世界上跨徑和規模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拱橋。
青島海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大橋全長36.48公里,投資額近100億,歷時4年完工。全長超過我國杭州灣跨海大橋和美國切薩皮克灣跨海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全線通車。
廈門大橋

廈門大橋始建於1987年10月01日,199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同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橋樑總長6599米,成為全國最長的跨海公路橋。主橋為雙線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23.5米。廈門大橋是中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由高崎引道、跨海主橋和集美立交三部分組成。是廈門地區繼高集海堤之後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座橋樑,現今依然是西出廈門本島的重要通道之一。
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橋面寬度36.6米,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於1996年12月18日動土興建,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是從海滄半島通往廈門島的一座東西方向的海峽性公路大橋,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當時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樑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作為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海滄大橋連通廈門本島與海滄半島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21世紀初要實現“廈門各區緊密互動”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杏林大橋

杏林大橋又稱杏林公鐵大橋,是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島西北側的一條公路、鐵路平層合建的大橋,公路橋於2008年9月1日通車。起點接杏林側杏前路至沈海高速公路,終點接廈門島高崎側高殿二號路及成功大道,是廈門島第四條進出島通道。杏林大橋工程分為杏林互通立交、主體跨海大橋和高崎互通立交三部分,全長8.53公里,主線橋長7.48公里,海上橋長5.034公里,是廈門市目前最長的一座跨海大橋。公路橋面寬度為32米,為一級公路標準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在島內一側分別連接疏港路高架、高殿路、接成功大道機場立交連接線;島外側為杏北環路、杏前路、杏濱路。
集美大橋

集美大橋,起於本島環島路與五石路的交叉口,以橋樑方式跨過潯江港海域(廈門島與集美半島之間的海域),在集美樂海路上岸,沿樂海路途經嘉庚體育館、大學灣,接集美大道,直達廈門北站,全長8.43公里,其中跨海部分3.82公里。駕車從集美大橋跨海只需八分鐘。集美大橋主線全長10.057km,共建BRT線長10.073km,其中跨海大橋長3.82km,下穿隧道長1.36km,互通立交5座,2處收費站。主線道路為雙向6車道,BRT為2個車道,橋樑總寬度36 m,設計行車速度主線為80Km/h,BRT線為60Km/h。項目概算總投資29.5488億元,建安投資26.0396億元。在1955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繫的唯一通道。
廈漳大橋

廈漳大橋位於九龍江入海口,北連漳州台商投資區和廈門海滄投資區,南接漳州開發區,海滄大橋一路向西8公里。廈漳大橋路線全長9.33千米,其中橋長約8.555千米,路基寬度33.5米,跨海橋樑寬度採用33米(不含布索區),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廈漳大橋於2008年11月17日正式動工建設,2013年05月28日建成通車,正式投入運營。廈漳大橋的建成將串連招商局漳州港區和海滄港區,實現貨運的快速到達。
五緣灣大橋

五緣灣大橋共有五座大橋組成,分別為日緣橋、月緣橋、天緣橋、地緣橋、人緣橋,這五個橋的名字分別對應了不同的寓意,如月圓橋,寓意“海上昇明月”;天圓橋,寓意“天涯共此時”;人圓橋則寓意“兩地共嬋娟”五個圓寄託兩岸人民盼團圓的美好意願,而五圓恰好與“五緣”諧音,故而取名五緣橋。五石路橋(天圓橋)總長1100米,主橋為跨徑127米的鋼箱樑拱橋,大膽採用藍色,有天空湛藍之意。橋的銘牌則是一艘帆船的造型。人圓橋(一號人行橋)主橋為跨徑60米的拱橋,寬度6米,全長361米。橋面六折5個橋墩,鋪木板,兩側欄杆上刻有中國古詩詞。每座橋墩仿假山形態,橋銘牌是傳統的燈籠窗花造型。整個設計透露出中國古典韻味。橋上還設計了觀景平台和座椅,方便人們休閒、賞景。地圓橋(二號人行橋)為桁架式鋼管拱橋,全長182米,主跨80米。除了人行道外,還設計了電瓶車道。欄杆上有閩南特色的影雕。路面也鋪木板。環湖里大道橋(日圓橋)總長520米,主跨80米。橋為紅色,象徵太陽。
廈大演武路景觀橋

廈大演武路景觀橋位於廈門環島路海軍碼頭-演武路-白城段,全長2.2公里,由主橋體、成功大道互通立交、演武互通立交和白城互通立交組成。橋樑建設總投資5.6億元,於2003年9月通車。在結構上採取了魚腹式梁,橢圓型墩,橋身通體漆為白色。為了避免影響沿海景觀,橋樑照明採取附設在橋樑護欄上的照明燈而不設燈桿。由於廈大演武路景觀橋低橋位段的橋面標高只有5米,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離海平面最近的橋樑。廈大演武路景觀橋建在古演武池、演武場遺址,西側隔海面對鄭成功塑像,因此贊成用與鄭成功有關的當地地名“演武”派生命名大橋。
鎢產品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 產品詳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電話:0592-5129696 傳真:5129797 |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 鎢鉬圖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鎢新聞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 鉬業新聞: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
微信: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