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鎢都、稀土王國 再造金山銀山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贛州“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的名號屹立不倒,不僅是出於它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更是在於近年來贛州政府與人民對資源保護、環境修復、礦山複綠所做的貢獻。畢竟,鎢與稀土等礦產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的。

大余縣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複綠

贛州是世界鎢和稀土供應的主要來源地,擁有全國最完整、規模最大、產品最齊全的鎢和稀土產業鏈。據悉,全球每年約60%的黑鎢精礦與70%的中重稀土都產自於此。

毫無疑問,礦山開採為贛州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留下了滿目瘡痍,長期濫挖濫采嚴重威脅著當地的地質安全和流域生態環境。

贛州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肖風雷介紹,幾十年來贛州稀土基本處於無序開採狀態,最高峰時稀土礦點多達1035個。裸露的山體與未規範處理的尾礦導致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土地侵蝕、地面沉降等災害接踵而至。

大余縣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前後

2017年1月,贛州廢棄稀土礦山治理迎來了轉機,贛州成為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首批試點之一。

3年來,贛州市編制實施了《贛州市稀土開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規劃》,探索總結了南方廢棄稀土礦山綜合治理“三同治”模式,讓昔日廢棄礦山,回歸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資料顯示,綜合治理區域的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59立方米降低到32.3立方米,降低了90%,治理區域的流域水體氨氮含量削減了89.76%。2019年,全市13個國考斷面、22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均優於考核目標,水質綜合指數列全省第一。

複綠,也是治理的關鍵一環。近年來,贛州牢固樹立“兩山”理念,下大力氣整治開採稀土造成的環境破壞,原來“髒、亂、差、危、險”的廢棄稀土礦區得到全面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稀土礦山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資料顯示,贛州市近年來累計治理的廢棄稀土礦山面積92.78平方公里;全市廢棄稀土礦山植被覆蓋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種由原來的6種增加到100餘種。

此外,贛州市大力推進“生態+”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將生態“包袱”轉化為生態價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體現。如中國鎢礦的發源地——大余西華山鎢礦,2017年,投資10.5億元的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建設正式啟動,以鎢礦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工業旅遊將在這裡興起,成為大餘縣旅遊的新地標。

目前,贛州已開工生態修復工程項目59個,累計投資139.27億元,中央基礎獎補資金實現放大6.96倍。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吳良燦介紹,下一步贛州將進一步落實管護資金,細化管護措施,保障廢棄稀土礦山環境治理效果,促進稀土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