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青山不言悔——記江西地礦局原總工楊明桂

中國江西網 採訪楊明桂老人時,他正在案前專注于《華夏成礦省華南洋-濱太平洋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研究課題。這位年屆耄耋的江西地礦局原總工程師,身上有太多的光環:李四光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40佳勞動模範、省直機關十佳“人民好公僕”、省直優秀共產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但記者面前的楊明桂,始終是一位謙遜和藹的老人,很容易被他身上具有的那種人格魅力所吸引。採訪的氣氛如同窗外照進來的陽光,溫煦自然。

一片丹心映汗青

出生在豫西貧窮山區農民家庭的楊明桂,1952年以第一志願考上了中南礦治學院地質系。畢業後走上地質工作崗位,一干就是65個年頭。 50年代,他從贛南鎢礦普查起步,接著帶領普查分隊進入江西省東部約7萬平方公里的新區找鎢。當時地質資料奇缺,楊明桂忍著胃病的折磨,往往一天走上百里的路,奔忙於各普查小隊和工作區。新發現了徐山至香元,蓮花山兩個鎢礦田,40多處鎢錫鈹礦床(點)。後經勘查有兩處達大型鎢礦床規模,與全大隊各分隊一道苦幹三年,揭開了“江南古陸”東部與“華夏古陸”的藏鎢之謎。1960年,國家急需擴大鎢礦出口,地質部要求江西局在已建礦山附近尋找新的鎢礦資源,在苗樹屏總工程師主持下,他與顏美鐘等根據鎢礦地質大隊在漂塘細脈帶型鎢錫礦床深部變為大脈,並在鑽孔中打到了隱伏成礦花崗岩體的新發現,提出了在西華山週邊尋找半隱伏隱伏礦床的找礦方案、經驗,最終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石英脈黑鎢型隱伏礦床,這一重大發現,迅速傳遍全國,開啟了我國尋找隱伏礦床的勝利進軍。1964年楊明桂在李四光部長主辦的地質部地質力學進修班進修一年後,根據部、局研究總結木梓園找礦經驗的要求與909隊、908隊、宜昌地質研究所合作,組成研究團隊,對西華山—木梓園—漂塘鎢礦帶進行了四維時空結構、隱狀成礦花崗岩預測與成礦規律研究。首次發現總結了脈狀鎢礦床的“等距、等深、側列、側伏、分帶”規律,首建了線脈—細脈—大脈—根部四帶的鎢礦床垂直分帶圖式。廣東冶勘地質工作者從中又細分出個簿脈帶,發展為廣泛應用的“五層樓”鎢礦床模式。1965年在國家科委與地質部召開的大餘木梓園隱伏鎢礦床預測經驗現場會上進行交流,對隱伏鎢礦床找礦產生重大影響,該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70年代,他與吳永樂、李億鬥帶領周子英、朱賢甲、劉家遠等,開展銅礦地質研究。歷時三年多,對全省銅礦床進行全面詳細調研,與贛西北隊一道在城門山礦區新發現了斑岩型、爆破岩簡型銅(鉬)礦體,與贛東北隊一道研究提出德興銅廠、朱砂紅斑岩銅礦床具有重大價值和資源潛力,省局及時充實力量組織對城門山、武山礦區補充勘探,並組織了德興銅礦勘探會戰,使全省銅礦資源儲量大幅度增長,促成了大規模開發,使江西成為聞名世界的“銅省”。通過研究全面提升了江西銅礦成礦規律的認識,首次劃分出殼源與殼幔混源鎢與銅兩類岩漿成礦系統,構建了德興、九瑞兩個主要礦集區的構造控岩控礦框架。結合德興等銅礦調研成果,1977年建立了“三位一體”和“多位一體”斑岩銅礦床模式,成為我國第一個斑岩銅礦床模式。從此以後,“以脈找體,以層找體,以體找層”成了廣泛應用的找礦思路。1977年,提交了第一份全省銅礦地質研究報告,該項研究成果,第二次摘取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皇冠。1978年楊明桂代表全國先進科研單位江西地質科學研究所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

1981年在地質部與聯合國亞太經社聯合舉辦的鎢礦地質討論會上,江西省地礦局發表了10篇論文,其中有江西地質研究所楊明桂等5篇,展示了我國鎢礦找礦方法與地質研究的世界先進水準。

江西大余西華山圖片

老驥伏櫪志千里

2008年7月7日,一個重大的喜訊飛越重洋,傳到北京傳到南昌,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三清山申遺成功,成為當時中國第七個、江西唯一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此刻,得到這個喜訊的申遺專家組組長楊明桂心情無比激動,其中付出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06年秋,楊明桂受省政府之命任三清山申遺專家組長。時間十分緊迫,而且三清山一直被專家們譽為黃山的姐妹山。“姐姐”已申遺成功在先,“妹妹”的世界唯一性是什麼?他根據曾在三清山地區找礦,到過黃山考察所瞭解的情況,反復思考,得出了三清山與黃山地層、花崗岩基本相同,但成山過程不同,黃山花崗岩體曾被夷平,為“回春”式,中緩周峭、周幼年中壯年期的花崗岩地貌,三清山花崗岩株原始狀態保留完好,是典型的中幼年周壯年早期、中部尖峭的高山盆景式花崗岩峰林景觀。

由於勞累過度,楊明桂又一次突發腦梗。每天打完吊針,仍繼續工作。他與上百位專家組成的團隊一道奮戰了三個月,如期把申遺材料送到北京,被建設部譽為“江西速度”。為了做好聯合國專家考察的準備,他又親自上山確定考察線路。當時正值盛夏,楊明桂一個點一個點地跑,汗濕的衣服被山風吹了又幹,幹了又濕。炎熱加上勞累,痔瘡發作,他沒有吭聲,一直默默地忍受著。而在此前的1996年,人們還依然記得,廬山在申報世界雙遺產時,受“非冰說”的影響,自然遺產申遺受挫,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在申報我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時,楊明桂受邀前去提出了打“冰川、獨特構造和前寒武紀地質”三張名牌。對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跡做充分論證,最終取得了申遺成功。申遺工作的系列喜訊,拉開了江西名山向世人展示的帷幕。接下來作為龍虎山-龜峰申遺首席顧問,楊明桂利用春節假日又一次上山作了詳細考察。將龍虎山-龜峰定格在世界丹霞系列中的老年早期典型丹霞。科學地定位和碧水丹山多彩的微地貌景觀,得到了聯合國專家的肯定與讚賞,再次取得了申報成功。此後的萍鄉、德興、高嶺國家礦山公園,武功山,石城國家地質公園以及一批省級地質公園申報,楊明桂都提供了重要諮詢,為我省名山進一步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為遺產保護、提振地質旅遊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踏遍青山人未老

2005年,李廷棟院士提出了研著全國地質礦產專業系列志書的倡議,本來可以頤養天年的楊老,領銜了江西省域志書的編撰任務。作為總編,他認為這是總結提升江西、推動全國地質工作創水準的良機,是夢寐以求的大事,在與研編團隊反復研討後,提出了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建議增加環境地質的研編方案,贏得了李廷棟院士贊同,編制了我國第一個“三志” (《中國礦產志?江西卷》、《中國區域地質志?江西志》和《江西省環境地質志》)一體的總體設計,在全國首次把地質“三志”作為一有機整體進行研編。於是,辦公桌前常常見到他伏案執筆的背影,野外礦區仍留下他調研考察的足跡。

這是一場週期長、規模大、多兵種合作的“攻堅戰”!楊明桂就像是一名指揮員,運籌帷幄,排兵佈局;同時,他又是一名戰士,身先士率,事必躬行。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楊明桂率領志書編寫團隊,發揚地質“三光榮”精神,以一種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大無畏的勇氣,要把志書打造成地質工作者的工具書和傳世之作。按照“實、全、新、准”和“有述有論”要求,以“真實是志書的生命,創新是志書的靈魂”為座右銘,進行成果資料全面收集、研究分析、逐項核實再進行集成。近二百人參編的“三志”研編團隊,在楊明桂的精心組織下,採取專職、兼職約稿相結合,專職人員實行老中青“三結合”。為了確保編篡品質,500多萬字、600多張圖表,楊明桂都要逐字逐句地過,逐個地質資料核實,逐個地質現象查證,逐個理論分析進行校驗,唯恐出現半點差錯。

江西地礦局舉全域之力,“十年磨三志”,取得了研編試點的成功,三部志書已由地質出版社出版,計630萬字,7幅全省1:50萬地質礦產圖件。它是在新的地學理論和全球構造觀指導下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對省內百餘年來近代地質工作特別是新中國大規模地質工作取得巨量成果,進行系統綜合研究,可謂一項浩大的世紀性系統工程,研編經驗多次在全國有關會議上介紹,推動了全國專業地質志書研編工作大規模展開。

2018年6月29日,由江西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江西省國土資源廳聯合舉辦“三志”出版發行新聞發佈會,會上宣佈:這套地質專業志書,是江西地質行業有史以來最新、最系統的整裝科學文獻,是江西省地質科學的傑出之作,是江西地質界的“百科全書”。

採訪結束時,楊老給我們展示了他寫的一首詩,讓我們又一次心生感動:此生有幸畫中游,山山水水幾春秋;細察奧秘走新路,追尋規律到白頭。喜聞研究結碩果,笑看找礦獲豐收;一分艱辛一分樂,探索地球最風流。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