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飛鏢運動的前世今生

飛鏢,中國古代戰場上非常常見的暗器之一,亦稱脫手鏢,相傳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出家幸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對於西方,飛鏢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英國酒吧遊戲,後來才慢慢演變為正式的體育運動項目。現代飛鏢運動通常指的是西式飛鏢。

飛鏢一詞最早出現在16世紀的愛爾蘭,其前身通常被認為是標槍、駑箭或箭術,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射箭,最早有同心圓的飛鏢靶就是射箭靶的模型。但對於真正的起源,說法眾說紛紜,已經無從可考。本文整理了大眾認可的四種說法。

飛鏢運動圖片

第一種,根據飛鏢博士歷史學家Patrick Chaplin (派克裡克•卓別林)的研究:1314年,‘投鏢’正式出現在文獻記載中,不過當時的鏢指的是用於近身搏鬥的18英寸長的投擲武器;1532年,安妮王后送給亨利八世的新年禮物就是一隻‘投鏢’;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集市上的雜耍藝人開始從法國引進木質板作為鏢靶吸引人們下注,並逐漸在全國各地酒吧流行;1925年全國飛鏢協會在倫敦成立,開始採用3倍分區的倫敦鏢靶,建立正式的遊戲規則。

第二種,15世紀,古羅馬帝國軍隊登陸英倫三島後,長期雨天天氣不便於軍隊行軍作戰,也不能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促使士兵們在帳篷內用樹墩作靶,投擲一種50多釐米長且有一定重量的標槍,作為一種練兵方式。後來這種方式得到推廣,並在改革中不斷完善發展成體育運動。

飛鏢運動圖片

第三種,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由於身體原因不喜戶外運動,轉而製作了一種短柄標槍向柞樹的橫切面投擲,運動的同時增加宮廷生活樂趣。宮廷跟風流行並迅速在民眾中流傳。

第四種,飛鏢原稱“飛旋鏢”,是一種投擲運動,源於1400年前的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土著語中是“風”的意思。飛旋鏢最初是澳大利亞土著用來捕獵和戰鬥的一種武器,通常由石塊或者曲形硬木製成,後來也有用金屬、塑膠或象牙等製成,主要呈“U”形,也有“十”字形、“V”字形等。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在古埃及墓、美國的亞利桑那州、波利尼亞群島和北歐的出土文物中都能找到實物樣品。但是這種說法的認可度比較低,有人認為,飛旋鏢只能是作為一種投擲器來看待,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飛鏢。

飛鏢運動圖片

追溯中國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祖先們已經開始使用木制的矛或者木棍頂端綁上尖石頭或獸骨的標槍來捕捉野獸,進過改進,製成了較為輕便的石頭箭、骨頭箭、羽毛箭等,後來出現了作為暗器使用的飛鏢、擲箭、飛刺等,這些一定程度上都為飛鏢。所以說,中國是現代飛鏢運動的真正來源,只不過,西方賦予了它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並使之成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