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推出10nm技術 鈷電阻層將代替鎢

近些日子,英特爾可謂坐如針氈。自從AMD發佈Rzen系列處理器後,憑藉先進的多核架構和出色的綜合性能,AMD從Intel那搶回了不少的市場份額。面對競爭對手的追趕和升級,牙膏廠再也不敢擠牙膏了,把許多壓箱底的技術都祭了出來。

在去年12月在三藩市舉辦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大會(IEDM)上,英特爾展示了它們的下一代10納米晶片制程,首次在1平方毫米的晶片面積中封裝了1億個電晶體 ,據稱這是迄今為止最密集的CMOS電晶體密度 ,並且性能有所提高。

英特爾圖片

果真是有對比就有傷害。英特爾終於坐不住了。在14納米技術推出市場三年後終於滿懷誠意地擠出了一大管牙膏,還送了把牙刷。據瞭解,英特爾未來的處理器不僅是處理速度的升級,其核芯顯示處理器GPU性能也將大幅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樣雞肋吧,也許偶爾還能吃一下雞。

那麼這又和鎢有什麼關係呢?以前有,但以後就沒有了。據瞭解,英特爾的下一代CPU將採用鈷代替鎢製成的電接觸材料。10納米制程的CPU鰭片間距為34納米,柵距為54納米,最小金屬間距為36納米,最小單元尺寸為0.0312平方微米。這些尺寸工藝與知名代工廠三星或台積電的7納米工藝類似。

目前的電腦晶片中,多採用銅線連接晶片,銅金屬的電阻率比鋁、鎢甚至是鈷都要低,但隨著半導體行業中電晶體體積的縮小,銅線在更小尺度上就很容易受到電遷移的影響,造成損傷。為了保護銅互連,需要在纖細的線路中鑲嵌其他材料,如氮化鉭甚至是鈷。

銅原子很容易移動,需要用1到2納米的阻擋層來控制它。英特爾之前選用鎢材料製造與電晶體柵極接觸的電阻層,鎢很好,即有彈性且不會有電遷移問題,但是鎢的電阻率很高,所以在工藝的改進過程中,英特爾不得不嘗試用鈷去代替鎢。

雖然就目前來看鈷是最好的替代材料,但主要的晶片代工廠三星和台積電仍採用鎢材料。所以英特爾最大的問題是在哪裡植入新技術。如果過早採用,就會產生很多成本,但作為壟斷企業,英特爾最不缺的就是錢,它們願意為此付出高價,並且他們有能力調試新的材料。”

尤其是隨著鈷價的飆升,成本確實是個棘手問題。但是,為能把AMD比下去,它們將無所不用,英特爾此前曾表示,與14納米相比,10納米將使性能提高25%,或將功耗降低近一半。

英特爾沒有說的是什麼時候可以提供第一批10nm處理器,但預期第一個被稱為Cannon Lake的10nm系列應該會在2018年初出現在筆記型電腦中,接下來是10+工藝,用於代號為Ice Lake的處理器系列,以及10++工藝,可以進一步提升性能性能。

不過,對於小編這些吃瓜群眾來說,現在的電腦處理器性能已經過剩,很難再激起心中的波瀾。更多的是事關已的心態。自從中興事件後,小編反而更期待的國產的半導體產業也能全力投入研發,早日研發出中國自家的處理器,不再受制於人,比任何時候都期待。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