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產資源形勢轉折 開採總量已過峰值

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日趨明顯,中國礦產資源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由過去10年的上行性快速擴張轉變為下行性萎縮,礦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弱,同時國內與國際經濟調整推動礦產資源形勢歷史性轉折。

鎢礦開採圖片

一、礦產資源開採總量或已越過峰值進入高位波動期

1995年——2015年,我國礦產資源開採總量經歷了穩定增長、快速增長與高位波動的變化。1995年——2001年,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從40.85億噸緩慢增至44.00億噸,年均增長1.8%;2002年——2011年,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從47.61億噸快速增至106.18億噸,年均增長9.4%;2012年以來,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增速顯著放緩,於2014年達到峰值110.82億噸,2015年降至104.14億噸,同比下降6.0%。2016年的資料尚沒有全部出來,但已發佈的部分資料表明,2016年礦產開採總量延續了2015年的下行趨勢。從礦產資源組成來看,建築材料開採量最高,平均占礦產資源開採總量的47.4%;其次是化石能源,平均占37.4%;再次是金屬礦石,平均占12.9%;zui低是工業礦物,平均占2.3%。應當指出的是,雖然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在2014年達到峰值並進入高位波動期,但天然氣、稀土等部分礦種開採量仍然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由於這些礦種開採量在礦產資源開採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小,其增長趨勢並不能抵消其它開採量更大礦種的下降趨勢。

一是化石能源開採量於2013年達到峰值,之後持續下降。2002年——2011年,化石能源開採量從16.08億噸快速增至41.73億噸,年均增長12.6%;2011年之後增速顯著放緩,到2013年達到峰值42.77億噸;之後逐年下降,到2016年降至37.19億噸,年均下降4.5%。從化石能源組成來看,煤炭開採量zui高,平均占化石能源開採量的91.0%;其次是石油,平均占7.0%;zui低是天然氣,平均占2.0%。煤炭開採量於2013年達到峰值,之後持續下降,降幅逐年有所擴大;石油開採量在2016年首次出現下跌,同比下降6.9%;天然氣開採量則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2015年——2016年增幅明顯收窄。

二是金屬礦石開採量於2012年後高位趨穩。2002年——2011年金屬礦石開採量從3.55億噸快速增至16.44億噸,年均增長17.8%;2012年開始增速明顯放緩,到2014年增至19.46億噸,2015年出現下滑,同比下降6.8%。從金屬礦石組成來看,黑色金屬開採量平均占77.3%,有色金屬開採量平均占22.7%。黑色金屬開採量於2013年達到峰值,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其中,鐵礦石開採量於2013年達到峰值15.22億噸,2014年——2016年年均下降5.5%。有色金屬開採量則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2013年之後增幅明顯放緩。其中,十種有色金屬開採量增幅由2002年——2013年的14.5%降至2014年——2016年的5.9%。

三是工業礦物開採量於2011年後高位趨穩。2002年——2011年工業礦物開採量從1.15億噸快速增至2.63億噸,年均增長11.3%;2012年開始增速明顯放緩,到2014年增至2.71億噸,2015年出現下滑,同比下降3.9%。工業礦物包括重晶石、滑石、石墨等礦種,大部分礦種開採量呈現與工業礦物開採量一致的變化規律,但是鉀鹽的開採量則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

四是建築材料開採量於2011年後高位震盪。2002年——2011年建築材料開採量從26.83億噸快速增至45.38億噸,年均增長6.0%;2012年開始出現高位震盪,2012年和2015年出現下降,2013年和2014年略有增長。建築材料包括水泥(生產所需礦石)、建築石料用灰岩、磚瓦用黏土等礦種,大部分礦種開採量呈現與建築材料開採量總體趨勢一致的變化規律。例如,水泥產量在2014年達到峰值24.92億噸,2014年——2015年略有下降。

從開採量資料來看,少數幾種大宗礦種決定了礦產資源開採總量的變化趨勢。這幾種大宗礦種包括煤炭、鐵、水泥等。煤炭開採量占化石能源開採量的比例平均為91.0%。鐵礦石開採量占金屬礦石開採量的比例平均為75.7%。水泥生產所需礦石開採量占建築材料開採量的比例平均為38.9%。

二、礦產資源消費總量增速顯著趨緩且不同礦種分化

與礦產資源開採總量變化類似,1995——2016年,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經歷了穩定增長、快速增長與增速顯著放緩的變化。消費量在10億噸級的大宗礦產品消費量可能達峰值並出現微降,多數有色金屬與貴金屬消費量增速放緩、高位趨穩,油氣礦產與消費量在萬噸級及以下的戰略新興礦產消費量繼續保持增長的趨勢。因此可以判斷,在2014年之後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增長出現轉折性變化,增速由過去的快速增長轉變為緩慢增長,並存在高位趨穩的傾向。

一是消費量在10億噸級的煤炭、鐵礦石、水泥等礦產品消費量先後到達峰值並出現微降。煤炭消費量於2013年達到峰值28.10億噸標準煤;2013年以後逐年降低,降幅逐年擴大,2016年同比下降1.8%。鐵礦石消費量(按照65%成品礦計)在2011年後增速明顯放緩,2014年達到峰值16.90億噸;2015——2016年略有降低,平均比峰值降低2.1%。與鐵礦石消費量類似,水泥消費量於2014年達到峰值24.76億噸,2015——2016年略有降低,平均比峰值降低4.1%。這些礦種的礦產品消費量在礦產資源消費總量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礦產資源消費總量變化趨勢。

二是鋁、銅、金等多數有色金屬與貴金屬消費量增速放緩、高位趨穩。按照消費量,鋁和銅分列有色金屬前兩位,一般約占有色金屬消費量的70%左右。據陳其慎等研究預測,我國已經進入鋁需求的峰值區域,2017年左右可能達到消費頂點。精銅消費量2015——2016年增速明顯放緩,2015年增長0.5%,2016年增長2.8%。黃金消費量在2013年達到高點1176.4噸,2014——2016年在970噸上下波動。

三是油氣礦產與消費量在萬噸級及以下的戰略新興礦產消費量繼續保持增長的趨勢。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自1995年以來一直保持不斷增長的態勢,且近年來增速沒有明顯變化,石油年均增長4.8%,天然氣年均增長9.1%。消費量在萬噸級及以下的稀土、鋰、鈹、鋯、銦、錸、鍺、鎵等戰略新興礦產消費量逐年快速增長,增速未明顯降低。以鋰為例,從2003年開始,鋰消費量整體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年均增長12.8%,國內供不應求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國內與國際經濟調整推動礦產資源形勢歷史性轉折

當前,我國礦產資源開採總量和消費總量由過去的快速增長轉變為高位波動與高位趨穩,並且這種趨勢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持續具有不可逆的特點。由此可以判斷,我國礦產資源形勢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探究這種轉折發生的背景,國內經濟發展換檔升級是內在根本動力,國際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是外在催化劑。

1.國內經濟從數量追趕轉向品質追趕緩解資源依賴剛性程度

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GDP增速持續下行,但增速降幅呈逐年收窄的態勢。2017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9%,趨穩的格局更加鞏固。在此期間,經濟結構從過去以第二產業為主轉變為第三產業為主,增長方式從以大量資源消耗為代價的量的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的質的增長。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換檔和經濟結構轉型,礦產資源消費和開採的驅動力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階段由工業化中期轉向工業化後期對礦產資源的內在需求規律使然,另一方面是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所致。

一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逐漸讓位於技術密集型製造業。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內部出現了顯著的結構性衰退與成長。以能源資源密集的行業和低技術行業為主的舊增長動力正在退潮,以高端製造業為代表的新增長動力正在崛起。2014——2016年,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部門發展勢頭良好,一直保持10%以上的利潤增速。重化產業、金屬製品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等資源密集型產業利潤持續下降。金屬製品業利潤增速下降3.9%,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利潤增速下降27.2%。與此同時,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呈緩慢下降的趨勢。礦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例在2011年達到高點13.7%,之後逐年緩慢降低;2016年規模以上採礦業增加值下降1.0%,2017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1.0%,採礦業增加值占比繼續下降。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與房屋建設增速不斷下行。從基礎設施投資看,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我國不少基礎設施領域已經達到相當發達的水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在2011年左右達到峰值,之後資量增速持續回落,到2016年降至17.4%。房地產從過去的供給短缺轉變為目前的階段性過剩,增速明顯下滑。城市建成區面積年均增速由2001——2012年的6%降至目前的3.7%,城鎮化率增速趨緩。

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礦產資源開採與消費政策趨緊。2016年,國務院新增240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總數增至676個縣級行政區。2013——2017年,國務院新增10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數增至463個。2017年,內蒙古、青海、湖南等越來越多的省份出臺檔,穩妥推進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清退;國土資源部發文啟動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zui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強化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活動的法律約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先後出臺檔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隨著礦產資源開發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不斷出臺,越來越多國土空間突出生態功能,礦產勘查開採空間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逐漸提高,礦產勘查開採環境成本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監管要求日益嚴格,礦產勘查開採環境約束力度不斷加大。

2.國際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促進國內資源依賴型產業升級與遷移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將全球經濟拖入蕭條以來,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增長持續低迷。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對各國產業佈局與礦產資源需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是歐美再工業化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全球市場供需調整。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礦產資源消費大幅增長,既有來自自身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有來自國際產業分工以工業產品出口形式滿足的發達國家需求。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從目前格局來看,全球經濟形成了美國、歐盟、中國“三駕馬車”的市場格局,三大市場經濟總量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60%,對全球經濟走勢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已經成為中高端商品主要輸出國,基礎建設優勢和部分裝備優勢將帶動資本輸出。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和中國國際分工的變化有利於減少中國出口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

二是中國加大資源進口與對外投資力推國際產能合作。在世界礦業持續低迷的形勢下,國際礦產品價格下滑並在低位震盪,有利於明顯降低我國進口礦產品的成本。我國礦產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是品質往往較差,與國外相比開採成本不具有競爭力。2011——2016年,我國大宗礦產品的進口比例不斷升高。原油進口比例由57.7%升至66%,年均增速8.2%,大於原油消費量增速(年均5.1%);鐵礦石進口比例由50.7%升至61.5%,年均增速8.4%,大於鐵礦石消費量增速(年均4.3%)。原油、鐵礦石進口增速大於消費增速,也是二者國內開採量出現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時,中國通過擴大海外投資、產業轉移等方式加強全球佈局。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快速增加,從2002年的265.1億美元升至2016年的1701.1億美元,年均增長11%以上,2016年飆升44.1%。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躍居全球第二,並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中國的直接投資在發達國家呈現出並購為主、獲取資產為主的形態,在發展中國家則呈現出綠地投資為主、產業轉移為主的形態。

四、謀定而動科學編制礦產資源調查方案

根據這一系列形勢變化,礦產資源調查方案編制可關注如下幾點:

根據供需結構變化,調整礦產資源調查礦種佈局。一要加強油氣礦產調查評價,包括石油、天然氣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基礎性調查,服務國家能源資源供給;二要加強鋰、鈹、鋯等小礦種調查,服務戰略產業快速發展;三要加強銅、鎳、鈷等對外依存度過高的金屬礦種調查,提高這些礦產的國內保障程度。

根據礦種重要程度與供需形勢,合理佈局各類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調查。隨著我國部分礦種消費躍過峰值進入緩慢下降階段,推動相應礦種的勘查開發逐步退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區等區域,將不會對這些礦種的資源安全構成大的影響。但是,有部分礦種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目前對外依存程度過高、進口存在很大風險,應綜合評價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評價結果在各類功能區合理佈局礦產資源調查工作。

以“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為抓手,推進礦產資源調查國際合作。以拓寬礦產資源進口管道、降低進口風險為目標,積極推進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全球化進程,一方面服務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服務我國低端製造業外遷對當地礦產資源的需要。推進與各國在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方面的合作,適應全球資源勘查開發發展新模式和新格局。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