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長竿的雙墜懸釣法(2)

傳統長竿的雙墜懸釣法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只要在底鉤子線上多加一點鎢泥就行了。方法是將墜分成兩部分,一大一小,一上一下,大墜為鎢合金上墜,重量占4/5~3/4,小墜為鎢合金下墜,重量占1/5~1/4。即:大墜根據所用浮標的大小,可加減鎢泥;大墜下掛的雙鉤一上一下,在長子線底鉤上約一釐米處加一小墜,小墜直接裝在子線上為好。小墜距上鉤2~3釐米,大墜距小墜約為4~5釐米(也可適當加大間距),如此匹配的雙鉤雙墜懸釣的組合與台釣的組合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雙墜雙鉤圖片
 
一般情況下,上下鉤距在3~4公分之間。雙鉤在下沉的過程中,上墜下沉快,下小墜與底鉤受到水的阻力作用下沉稍慢,上鉤遇到水的阻力下沉更慢。其優點:一是抗風浪,風浪大時,由於雙墜的重量大,拋竿容易且位置準確,更重要的是不走漂。二是雙鉤不易纏繞。三是時常出現翹嘴半路截食現象。四是雙墜優於單墜,漂相靈敏。雙墜反應比單墜靈敏,能迅速及時地將魚兒咬鉤的資訊傳遞到浮漂上,而且漂送得高,便於及時掌握提竿時機。五是雙鉤優於單鉤。雙鉤的目標比單鉤大一倍,雙鉤一上一下,能使魚容易發現釣餌而咬鉤。雙鉤還可以掛兩種餌,不同色味的餌料任魚兒挑選,雙鉤有時會有兩條魚同時咬鉤。
 
通常傳統釣線略粗於台釣釣線,可以利用長竿上的小線輪作用,有效防止大魚逃跑,減少切線的發生。如果主攻大魚,主線用3號線,子線可用2.5號;如果主線用2.5號線,子線可用2.0號或1.5號。大家知道,台釣的子線有講究,其實傳統懸釣的子線學問同樣高深。子線的長短也可以說是上鎢墜到鉤的那段線。因為它決定了鉤在水下的姿態,無論沉底釣還是浮釣,都要保持鉤尖向上,其學問就在子線和下小墜上,子線的硬軟、長短和下小墜距底鉤的遠近直接關係到釣組的靈和鈍,其影響比調漂幾乎相同。
 
就主攻鯽魚而言,腦線要短,雙子線中短的子線三釐米,長的子線5~6釐米即可。釣鯉魚腦線要長,長的子線不低於10公分。通常子線用兩種:一種是大力馬軟線,主釣池塘等水底不掛鉤且魚比較滑的水域,另一種是比主線小1~2個號的普通線,主釣水底情況不明的水域。現在有人為了魚吃鉤阻力變的更小,用膠絲線當主線,用多縷線(如大力馬)當子線,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創新。
 
浮漂以實芯長尾漂1-3號為宜(淺水也可用短漂),實芯長尾漂有較好的抗風作用,墜漂調試應在掛雙鉤的情況下進行,以底鉤空鉤背觸底而不臥為准,鉤尖向上(起到立鉤的功效),而上鉤離底(起到釣浮的作用)。通常在調平水的情況下,無論是底鉤空鉤背觸底,還是底鉤懸浮,施釣時只要露出一目底鉤就會觸底。在雙鉤掛蟲餌的情況下,底鉤如不觸底,漂頭就會沉入水下,可向上調漂,直至平水或露出一目為止。漂子的目數有兩種調法:一是浪弱或無浪時,調平水釣平水或1~2目;二是颳風有浪時調平水釣2~3目或更多目數。其實,野釣的複雜水底絕不是你想調多少目就調多少目,要以釣者的釣法適應環境水勢,做到隨機應變。總之,釣目越小越靈,頂漂或黑漂中魚的概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