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分類:鎢的知識
-
發佈於:-0001-11-30, 週一 08:00
-
作者 meijin
-
點擊數:195
在日常垂釣中,新老釣友常會遇到一種十分頭疼的問題——魚群起浮。起浮分好多種,一般較為明顯的是由運輸導致的缺氧、魚體不適。另外,魚塘中的水質和魚群起浮也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魚是一種冷血動物,對溫度十分敏感。其次,含氧量對魚的活躍性有巨大的影響,魚兒活性不好,覓食狀態就不佳,因此,如何釣這些狀態不佳的魚,就成為釣友們一個比較常見的難題。
1.夏天,由於氣壓低,魚缺氧上浮。
解決方法:飛墜,增加子線擺幅,搓小餌,減少霧化,避免過多抽窩,減少餌料在水底發酵造成的臭底現象。讓一部分活性較大的魚兒去追食落入水底的餌料。
2.天熱水底缺氧發臭,魚下去缺氧,故浮上來。
解決方法:由於池塘垂釣不可避免的一些原因,比如風吹落沙、抽窩打窩等因素,水底常會產生醬層,也稱臭底。此時垂釣,儘量選擇下風口或者魚塘的進出水口作為釣位。選擇下風口作為釣點的原因是,下風口含氧量相對較多一些。而選擇進出水口主要考慮到進出水口常有活水流入,相對乾淨一些,醬層不那麼厚。另外,如果深水處釣不到魚,不妨移動到淺水處試試,淺水處含氧量相對較多一些。
3.自然水域,連續多日陰雨天,或者昨天晚上氣溫低,今天突然升溫,魚身體不舒服,浮上水面曬太陽。
解決方法:提前一天瞭解氣溫,如果第一天晚上氣溫較低,我們可以在第二天選擇深水處垂釣。如果在第二天天氣十分晴朗,魚兒上浮,曬太陽補充體溫、魚體不適,則不容易釣到魚。另外,氣壓突變的天氣也十分難以釣獲魚兒,但總體規律是,溫度適宜、水中含氧量稍高時,魚兒較為容易上鉤。一般暖和帶有微風的上午、或者大風過後,氣溫緩和的下午,都比較適合釣魚。
4.天冷,深秋或者春季鯽魚運輸後放入池中,有時會由於體溫太低而浮在水面上曬太陽,補充體溫。
解決方法:這種情況在魚塘比較容易出現,直觀看來就是魚群上浮在水面、水中央,曬太陽。這種情況下,解決辦法是使用紅蟲拉餌,紅蟲的適口性較好,為高蛋白餌料,對低溫下活躍不佳的鯽魚有奇效。應對低溫魚群上浮時,可以釣水皮,將鉤餌拋到距離魚群較近的水域,如果有魚下底吃食,證明魚兒還可以釣。如果魚群盲目的浮在水面上,很少挪動,那麼就很難釣到魚了。
5.魚都是外地運來的,由於養殖場和魚塘水溫不同,不適應新水,不下底。
解決方法:使用行程浮漂釣行程,捕捉魚口,或者延長子線,使用霧化高一些的餌料進行誘魚。一般魚兒在一段時間後會下底吃食。
6.魚塘裏大鯉魚在產卵季節不吃食,在水面遊動。野生魚有時也會在草窩裏不斷翻動,不吃食。
解決方法:常見四五月份,池塘中的大鯉魚在水面翻騰的厲害,許多不明原因的新釣友一看水面上一群群的大魚,立馬心中沸騰,下竿作釣。其實老釣友們看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要搖頭的,因為這種浮在水面上的魚,最難釣。一部分魚是因為身體不適,上浮不吃食。另一部分魚到了產卵季節,開始停口,很難下底。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可以以鯽魚為物件魚,有針對性的垂釣。
7.魚塘補水等造成的上浮
解決方法:魚塘在增補新水、涼水時,常會造成魚兒起浮,這是由於下層水溫太低造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儘量避免在補水區垂釣,選擇相對淺一些、或者離補水區距離較遠的水面進行垂釣,畢竟,魚是一種冷血動物,要釣好魚,就得摸清魚兒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