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魚窩魚道的四個規律

釣魚人都知道最佳釣點莫過於魚窩和魚道,這是不言而喻的。所謂魚窩就是指魚的棲息、藏身和覓食的場所;魚道就是指魚巡遊的必經之路。這裡是魚群集或必經之路,釣點選擇在這,應該是比較好釣的。
 
要想找到魚窩、魚道就必須要瞭解魚類的習性與活動規律,然後再結合季節、氣候、地形地貌,最後按照下面四條,就不難找到。
 
第一、尋找食物源
食物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基於魚的本能,哪裡有食物,哪裡就有魚。什麼地方食物最多,自然魚就多。
 
垂釣圖片
 
通常以下水域食物較為豐盛:
1、水底有淤泥、雜草雜物和腐殖質的地方;水下的坑窪溝梢、亂石堆、樹枝、木樁之處;
 
2、岸邊朝陽的淺水灣和水流平穩之處;草叢及邊緣地帶;洄水及溝汊;清水塘堰有生活廢水流入的地方;
 
3、閘坎下水渠內的緩流區域;風吹浪湧的迎風口岸,窄河道下哨的緩流地段;
 
4、各種水體的進出水口處以及溪流與水庫河川的交匯處;三岔河道口與絕頭溝;畜舍附近和碼頭邊緣;增氧機和餵食台的周圍;這些位置最容易滯留食物,魚喜歡群集此地,無疑是作釣的好地點。
 
第二、尋找水溫適宜的水域
魚是變溫性生物,對水溫特別敏感,哪裡水溫適宜,它們就游向哪裡。一般淡水魚類,它們比較適宜的生活水溫一般在15℃-30℃,低於或高於這個標準,便會遊走。
 
隨著四季更替以及氣候的變化,魚類的棲息地隨之變換。夏季氣溫高,魚比較活躍,四處遊躥;冬季水比較冷,魚便潛居深潭。在同一水域中,由於水的深淺以及陽光照射的方位不一等原因,水溫也會有高低之分。魚兒們總是向著最接近其適宜生活水溫的地方遊去。春季岸邊的淺水區首先被陽光曬暖,魚兒便游向淺灘,這時近岸邊淺灘處就是比較理想的釣點。到了夏季岸邊的淺灘處被太陽暴曬,魚兒怕熱便游向陰涼處或深水區“避暑”。同一天當中,也要分早、中、晚幾個不同時段,隨水溫變化追魚下鉤。
 
第三、尋找明暗與隱蔽處
大多數魚類都有怕強光、喜弱光的習性特點,怕驚擾、遠離天敵,出於本能,為了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魚白天大都遠離岸邊或遊到較深的水域,活動在相對安全的地帶,或躲藏於陰暗、隱蔽的角落不肯輕易露面。例如,很少有人釣過的辟靜之處,水底的深坑溝壑、大石、倒樹、橋墩、假山,以及那些渾濁的水域和深潭,每當險情出現,它們便迅速逃到這些地方,以保安全。這些地方也多是大魚們的老巢。
 
第四、尋找富氧區或富氧層
魚和人一樣,一刻也離不開氧。而水中的溶氧量又與天氣、水流狀態以及水生植物等條件密切相關。在靜水中垂釣,春秋兩季還不怎麼明顯,但在夏天或者初秋溶氧量的多寡就非常關鍵。哪裡溶氧量高,它們就往哪裡鑽。所以在靜水中垂釣就要把釣點選在進水口、水草邊、樹陰下、迎風岸、亮水區的淺中深處、增氧機附近,這些地方溶氧量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