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時三種快速找魚方法

對於釣手來說,出門釣魚來到水邊,滿眼綠波蕩漾,魚兒藏在哪里?什麼地方下鉤好?尤其來到一個陌生的水域,更是一件需要動腦子的事。對此,有人提“魚道”和“魚窩子”之說,並針對季節和氣溫編了順口溜和諺語,如“春釣邊,夏釣潭”、“三伏釣早晚,春秋釣中間”等等。下面介紹釣魚時三種快速找魚方法,供釣友參考。
 
垂釣上魚圖片
 
第一:魚兒覓食的規律。
魚兒貪戀餌料,哪里有食物就會往哪里聚集。水下的腐爛植物,小蝦小蟲;水面的浮游生物,柳絮楊花,草葉昆蟲等等,都是魚兒追逐的對象。就水下言,草墩葦根處,水底的亂石、草葉堆積的地方,也都是魚兒覓食之處。
 
俗話說,“釣草不釣光”是指在草墩葦叢處釣魚,要把魚鉤下到它們的縫隙中或邊緣處,不要下到光亮的水面。“釣髒不釣光”,這個“髒”指的是水下有亂石草葉等物,只有這些地方才能孽生繁衍和聚集蟲蝦,它們當然是魚兒的美食,能招來各種魚兒。在這裏下竿雖有可能掛底,但確有魚可釣。光潔平整的地方是留不住魚的。
 
養魚池經常投料的地方,自然是魚兒聚集的場所。另外,海邊的礁石、山灣回流、人工魚礁、橋墩等處,也都是魚兒愛聚集的地方。釣手自己用餌料打窩子,這是誘魚聚集的最好方式,但只限于靜水。
 
 鎢合金漁墜圖片
 
此外,還可用草捆成捆,加石塊沉入水底。或用網兜裝菜葉、青草加石塊沉入水底誘魚,效果都不錯。
 
第二:掌握溫度變化,尋找魚兒。
魚兒也是怕冷怕熱的。隨著天氣的變化,會隨時隨地遊到水溫最適宜的地方去。諺語說:“昏秋釣陽夏釣陰”。春秋季節正是冷暖交替之際,岸邊水淺易被光曬透,水溫自然高於深水區,魚兒趨溫而來。夏日水面溫度高,魚不耐熱,自然游向陰涼處或深水區避暑。
 
在某個水域中,因下雨或其他原因,突然增加大量涼水,使水溫明顯降低,魚兒突然受到涼水的刺激,可能潛伏不動,更不會咬鉤吃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 (兩三天)水溫趨於正常,魚適應了新的水溫,才能咬鉤吃食。
 
第三:在富氧的水域中尋找魚兒。
魚對氧的需求不亞於人類,有氧則歡,缺氧則死。水中最富氧的地方,一般也是魚兒最多、最活躍之處。水在翻騰流動時,易將空氣中的氧溶于水,因此,在靜水域的入水口,人工養魚池的增氧機等處,都是魚兒最愛聚集的地方。
 
颳風時的迎風岸邊,除有大量浮游生物、水草蟲蝦被風浪送過來之外,風浪也可使水中的氧氣增多,魚兒尋氧覓食自然會往這裏聚集。當然,迎風投竿會增加些難度,釣手本身也要辛苦的多,這就需要釣手權衡利弊作出判斷。
 
下雨也能將空氣中的氧溶子水中,尤其是悶熱的炎夏,氣壓較低時,魚兒也特別難受,養魚密度大的水池中,如無增氧設備, 魚兒將會俘出水面,嚴重時就會出現“翻坑”死魚。如這個時候下雨或颳風,情況會有所緩解,所以雨後釣魚,也是上魚的好機會。
 
掌握了以上規律,遵循魚兒覓食喜氧和怕冷、怕熱這些習性,去選擇釣位元,大多數情況下會達到滿意的效果,喜歡垂釣的朋友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