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分類:鎢的知識
-
發佈於:2017-08-28, 週一 07:56
-
作者 meijin
-
點擊數:405
魚類學包括的內容很多,釣魚人釣魚首先要懂得魚類的一些小常識,包括魚的生理特徵、攝食特徵、食性和生活習性等。這裏一起來瞭解關於魚的一些習性。
魚的習性就是趨氧、趨溫、喜風、喜草、喜弱光,它們在處在同一水域而生存在不同的泳層,有一定的活動規律。

氧氣是人類和世間一切動物生存的首要條件,魚也同樣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氧。水中的溶氧量與光照的強度,氣壓和氣溫的高低,水生植物的多少,水的深淺、肥瘦、動靜以及水面大小等都有直接關係。釣魚人必須懂得水中溶氧量狀況,哪里氧氣充足,魚就在哪里活動覓食,所以,尋找氧氣多的水域下鉤才會釣有所獲。
魚不僅趨氧也趨溫,因為溫度與魚的生長、發育、繁殖、活動和覓食都有密切關係。大多數淡水魚最適宜的水溫為15—25℃,當水溫升到30℃以上或降至—5℃以下,魚基本不進食,或臥底不動,或處於半休眠狀態。同氧氣一樣,水溫也受氣溫、氣象、季節和實踐等因素影響,氣溫高水溫必高,天下魚水溫必將。因此,垂釣時要注意觀察外界因素對水溫的影響,精良找水溫適宜的水域下鉤。
魚喜風原因在於:颳風使水面掀起波浪,使水體產生對流,擴大了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此時魚感到舒服,顯得十分活躍,當然願意進食。此外,風可以把水中的微生物、藻類植物及浮在水面的昆蟲草籽等吹到下風口,魚則會爭前恐後到此覓食。夏天刮北風還能降低水溫,對調節魚的生理機能大有好處。
魚喜草原因在於:水中的水生植物是魚類的“食堂”、“產床”、“屏障”、“避風港”和“庇護所”。魚與草有不解之緣,有草必有魚,草窩就是魚窩。因此,暮春釣草戳茬、夏秋戳拱、戳孔以及釣草角、草旁魚草的銜接處,都會有喜人的魚獲。
大多數魚都喜弱光不喜強光,魚不願在陽光直射的水域棲息和覓食。比如盛夏時節,魚大豆在光線不足的早晚出來活動,白天則潛入渾水區,但有陰涼的地方魚也樂意光顧,如是陰雨天魚會全天活動四處覓食。
魚雖在水中生活,但它們的泳層不同,其原因是不同的魚對氧氣的需求量不同。
生活在底層的鯽魚、鯉魚和鯰魚,耐缺氧能力最強,而生活在中、上層水域的鰱、鱅和草魚,耐缺氧能力最差。
魚類活動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夏季魚覓食和活動規律是:半夜零點至天亮前,是魚的休息時間,基本不活動。
天亮至上午9時,魚由深水區轉至淺水處覓食。上午9時候至午後16時,魚類又回到深水區納涼。這段時間它一般不會主動找食吃,但送到嘴邊的食它也吃。
午後16時後,魚又從深水區遊到近岸覓食,也是吃晚餐。之後大多數與吃飽後陸續返回渾水區休息,少數還繼續留在近岸索食,一直持續到上半夜。還有些魚在活動中有不同於其他魚的自身特點,比如鯉魚的洄游路線通常都固定不變,喜歡逆流而上。鯰魚則白天在洞穴棲息,晚間出來覓食。瞭解魚的攝食活動規律,就會明確什麼時間在什麼水域釣什麼魚,大大減少了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