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分類:鎢的知識
-
發佈於:2017-08-23, 週三 18:33
-
作者 meijin
-
點擊數:195
影響鉤距調整的三大因素主要有:
一、魚鉤大小
魚鉤大小決定目標魚大小,大鉤本身就大,鉤距隨之變大,小鉤鉤距則小。
二、目標魚習性
魚小鉤距小,魚大鉤距大,釣大魚時拉大鉤距。釣鰱魚鉤距大是為適應鰱魚吃下方溶散餌料的習性。釣小鯽要保證兩條魚分別吞鉤時不會相互干擾。釣鯉魚鉤距一般2個鉤高度就夠了。釣鯿魚鉤距是根據所用釣餌來決定的,如餌料以商品餌或顆粒餌類為主,2個鉤距足夠;以草類浮釣,鉤距可放大至10~30釐米。釣青魚和草魚的鉤距也不複雜,只要在兩個鉤高的距離上放大半個就行,也可沒有鉤距,增加穩定性。浮釣草魚也可採用釣鯿魚的鉤距。很多釣友底釣青魚和草魚時,大都是放大鉤距。
三、上魚速度和調標
這方面在比賽中使用較多,魚情越快鉤距越大,最大時可達3~4個鉤距。慢則不用減小鉤距,釣底時要適當縮小鉤距以方便調漂。
總原則是釣口大且生,鉤距相對大一些;釣口小口猾且慢,鉤距小一些,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正常鉤距為1.5~2個鉤高,浮釣鉤距可略大,2-3個鉤高;底釣猾口魚時可相應小一些,1~1.5個。
2、釣生口快魚鉤距可大一些,2~3釐米為宜,因雙鉤距離大,鉤餌在水底自然張開寬闊,餌目標明顯,中雙魚幾率提高,但不是越大越好,釣鯽魚鉤距超過3釐米易出現假口。
3、釣慢而猾的魚正常鉤距(1.5~2釐米)為宜,或縮小一點鉤距,如鉤距太大,易出現下鉤太鈍,上鉤太靈的現象。
4、釣混合魚可鉤距拉大,用1.5到3個鉤高。考慮因素主要是餌團大,魚嘴大。如鉤距太小,雙餌可能同時臥底,如遇淤泥底,雙餌會陷泥中。釣混合魚時,在鉤距拉大的同時,要同時將浮漂的目數調高一些,讓較大浮力能承托起大餌團,使下鉤剛觸底,上鉤懸浮,提高浮標的靈敏度。雙鉤距離大能避免魚把雙餌同時吞入口中。
5、底釣合理鉤距,一般1.5到2個鉤高。浮釣快魚時拉大鉤距,提高速度追求雙尾,以2~3個鉤高為好,魚越大鉤距越應適當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