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備納米紫色氧化鎢?

尺寸小於10 nm的納米紫色氧化鎢(WO2.72)可通過可控的醇解和熱處理合成得到。相對其他形態而言,納米級的紫色氧化鎢具有更好的光捕獲性能和光催化性能,是一種高效的光催化材料。

紫色氧化鎢圖片

自1970年代藤島和本田在T12電極上發現光催化水分解以來,半導體光催化劑由於在太陽能收集中的廣闊應用前景而受到了廣泛關注。帶隙為2.4-3.0 eV的鎢次氧化物(WO3-x)被認為是重要的n型半導體,已成功地應用於氣體感測器、電致變色器件和光催化劑。在所有鎢亞氧化物中,單斜晶紫色氧化鎢(WO2.72),由於其獨特的氧缺陷結構和強烈的近紅外光吸收而備受關注。

對於半導體來說,形態控制是改變其光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合成了具有各種形態(例如納米線、納米棒、納米片和分成結構)的WO2.72樣品,並將其用作堅固的半導體光催化劑。與散裝材料相比,納米粒子通常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積和更強的對反應物的吸附能力,兩者均對光催化有好處。因此,重要的是找到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制取納米紫色氧化鎢(WO2.72),以更好地應用於光催化。

紫色氧化鎢圖片

有研究表明,尺寸小於10 nm的納米紫色氧化鎢(WO2.72)可通過可控的醇解和熱處理合成得到。

醇解:酯、醯氯、酸酐、醯胺、腈等化合物在醇作用下發生的分解反應。酯的醇解也稱酯交換反應,得到一個新酯和一個新醇。醯氯的醇解得到酯和氯化氫。酸酐的醇解得到酯和羧酸。

熱處理: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