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稀土資源 致力產業突破

河源市和平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與江西省贛南地區接壤,北距贛州市250公里。上世紀末,全國各地的淘金者不遠千里來廣東“淘金”。在江西人眼裏,他們羡慕贛州離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最近。

2005年,粵贛高速全線通車,贛州至廣州、深圳車程僅需4小時,融入“泛珠三角”一體化經濟圈,形成了地產、稀土、臍橙三大產業增長點。

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的數十名河源幹部民眾皆感歎,現在贛州發展勢頭猛,早把河源甩在了後頭。

公開統計資料顯示,河源市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約615億元,稅收收入約76億元;贛州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超過1500億元,稅收收入超200億元。

贛州之所以發展迅速,和“稀土王國”密不可分。記者從贛州市相關政府部門的統計資料獲悉,和稀土相關的產業已經成為工業的主要支柱,更有縣區財政收入的七成來自稀土產業。2011年,贛州規模以上稀土企業實現主營收入373.8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量的20.3%,稅收收入為28.6億元,對全市財政收入增收貢獻率達到35%。

而同樣坐擁豐富稀土資源的鄰市河源,稀土年開採量僅為200噸,相比贛州萬噸的年開採量,經濟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等不起了,要儘快邁出第一步!”和平縣委書記藍岸呼籲,必須把稀土產業加快培育成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的利器。

贛州

管理稀土比管毒品黃金還嚴

3月6日,和平縣國土局兩名副局長和記者一同前往贛州市定南縣礦管局,距離和平縣城僅半小時車程。踏進定南縣,“誰污染誰治理”、“促進稀土工業新發展”的橫幅隨處可見,路旁不時能看到一片片順著山勢修建的大池子,蓄著白色的液體。崇山峻嶺之間,可以看到PVC管蜘蛛網狀爬滿山頭。

定南縣礦管局相關負責人熱情接待了記者一行,拿出了一份《定南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隨著稀土價格水漲船高,亂采濫挖等非法行為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病”。據贛州市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礦管局前領導透露,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贛州縣縣有稀土,都是無序開採,上世紀80年代贛州地區的稀土開採點一度達到1035個,造成了資源浪費、水土流失等嚴重的問題。

在稀土“治亂”上,贛州“覺醒”得較早。早在2004年,贛州開始對稀土資源實行“四個統一”,取締、關閉稀土非法採礦點達3000多個,搗毀浸礦池2645個。

贛州將8個稀土資源大縣的88個採礦證“化零為整”,全部收回,由贛州市政府和這些縣以股份制方式,聯合組建贛州稀土礦業公司(下稱“贛州稀礦公司”),對該市稀土資源統一開採,稀土礦山生產統一管理,稀土礦產品統一經營,以及稀土工業統一招商。

不僅如此,手握採礦權證的贛州稀礦公司如將稀土礦的開採發包給個人或者其他公司,這些個人、公司開採出來的礦石都由贛州稀土礦業全部回購。

如此一來,贛州一地的稀土產業鏈,被牢牢掌控在贛州稀礦公司手中。無論是對當地的財政收入,還是未來的招商引資來說,都是一張王牌。

2004年,贛州稀土和鎢土兩個產業僅實現產值10億元。2011年,贛州市規模以上稀土企業實現主營收入373億元,還形成了硬質合金及刀鑽具、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電機、稀土發光材料和新型光源三大基地。

贛州市的計畫是,下一個五年,稀土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確保600億元,力爭800億元,稀土和鎢土兩大產業要從“百億”往“千億”上“跳”。

在贛州的一些稀土資源大縣,稀土是地方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稅收來源。以定南縣為例,當地稀土稅費占全縣財政收入近1/3,其中大華新材料資源有限公司在201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1億元,實現利潤2.87億元,實現稅收1.61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贛州模式”一度被前來檢查的官員稱為“管理稀土比管理毒品、黃金都更嚴格”。

和平國土局前來學習的兩名官員回憶,南方五省(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稀土開發監管聯席會議曾於2010年在廣東河源召開,贛州在會上作的是“經驗性發言”,其他地方則是“表態性發言”。

河源

合法開採量少 有資源沒產業

與贛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源尷尬的稀土產業現狀:僅出售稀土原礦,在稀土深加工、研發和應用領域幾乎空白,產業鏈連影子都沒有。

“有資源,沒產業。”河源市經信局產業技術科科長謝偉東感慨。據公開資料顯示,河源市是中國重要的稀土資源產地,其資源以珍貴的離子型稀土礦為主。目前探明儲量約8.35萬噸,占南方地區稀土總量的21%,在廣東省稀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已將河源列入重點稀土規劃區和稀土加工基地。

空守著大量優質的稀土資源卻難以利用,成了河源的難言之痛。謝偉東告訴記者,有限的合法採礦量是制約河源稀土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中握有採礦權證,才具有對稀土的合法開採權。目前,河源僅有一本稀土採礦權證,而且獲批的礦區面積僅有0.138平方公里,採礦範圍內資源接近枯竭。

而鄰近的贛州市之前擁有88本證,2012年經國土資源部整合後縮減到44本,占全國稀土採礦權證的六成以上。

除採礦權證受限外,由國土資源部和工信部下達到河源的稀土開採總量也極為有限。謝偉東告訴記者,近幾年來,河源每年的開採總量只有約150—200噸,而贛州則有上萬噸。

河源市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兆平告訴記者,河源曾經也是稀土開採大市。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稀土開採沒有嚴格限制,河源市開採礦山達30多個,還建有兩個國有稀土分離廠。隨著90年代稀土價格走低,稀土開採加工陷入低潮,當地稀土礦山和加工企業幾乎全部倒閉,原有的採礦權證也只保留了一本。

時過境遷,稀土產品價格在本世紀初突然開始飆升,而此時河源當地的稀土產業仍未從打擊中恢復過來。

但與此同時,非法盜采稀土資源的現象在河源大量出現。據統計,在盜采高峰期,河源全市有稀土礦的40個鄉鎮就有近300個非法開採稀土礦點。河源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邵衛根告訴記者,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打擊非法盜采,卻難以從稀土資源中獲得財政收入。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河源市偷采的稀土,絕大部分被賣到贛州,再進一步進行深加工。“稀土的應用面非常廣,都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邵衛根向記者介紹,“開採一塊錢的稀土原礦產品到做好產品拿出去賣,賣到一千塊錢以上都非常容易。”然而,目前河源市稀土深加工領域卻幾乎空白。

河源市華達集團東源古雲礦產開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成堅告訴記者,該公司是河源唯一持有稀土採礦權證的公司,由廣晟有色公司控股。“政府要協助企業把合法採礦的量擴大,有原料基礎,再進行深加工,只有幾百噸產量是沒辦法搞深加工的。”

產業基礎的薄弱,使得河源在稀土後端產業發展上舉步維艱。“分離冶煉一空白,後端產業發展就非常難,雖然現在新材料、新電子產業方面對稀土有需求,但在河源本地卻沒有這種來源。”河源市發改局局長黃添勝說。

在謝偉東看來,河源稀土產業鏈的缺失也有環境保護因素的影響,“受《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限制,東江流域不准建設稀土分離廠,導致深加工很多專案沒辦法上馬。”

“‘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不是長遠之計。”河源市相關領導透露,他們已經多次向省裏和中央要求支援河源市辦理稀土採礦證,請求省裏出面,商請國土資源部支持,增加河源市合法開採稀土礦權證和礦山數量,擴大開採範圍,增加年開採量。

“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工作既要堵,也要疏,河源只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才能解決河源老百姓生產生活實際困難。”

破題路徑

建設產業鏈 回收利用資源

儘管困難重重,努力爭取稀土產業政策的河源終於等來了好消息:河源市與中國五礦集團(以下簡稱“五礦”)聯合編制的《河源市稀土產業規劃》不久前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認可。在許多人眼中,這意味著河源爭取稀土採礦權證的砝碼又加重了一些。

3月5日,河源市經信局派出考察團隊赴江西贛州,考察學習該地區開發和經營稀土資源的經驗。

據邵衛根介紹,早在2006年,河源就與廣東廣晟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簽定了協定,雙方共同合作開發稀土專案。然而,二者之間的合作進展並不理想。直到2011年3月,河源市政府又與五礦簽署了《合作開發河源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戰略合作協議》。“和五礦合作不具排他性,”邵衛根說,“這次我們不僅是把稀土作為資源,而是要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鏈,成為經濟增長支點。”

在河源採訪中,接受南方日報採訪的官員和行業管理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後發優勢。在邵衛根看來,《河源市稀土產業規劃》的制定與通過,“高規劃,高起點,就是河源稀土產業‘後發優勢’的體現。”

“學習贛州的經驗和教訓,避免走彎路,贛州早期稀土開採的浪費很大,資源的回收有浪費,點多面廣,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我們現在起點可以更高,建環保型礦山,選點主動避開人群,避開產生污染的可能,這是我們的後發優勢。”邵衛根說,五礦已經在河源組建研發檢測中心,為稀土產業鏈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五礦進駐河源後,立即在當地開展資源勘查工作,根據專家的勘察工作結果估計,河源稀土礦產儲量可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河源市發改局局長黃添勝認為,珠三角是稀土發光材料的大市場,而河源的原料運輸成本相對較低。與贛州相比,河源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日前,省經信委同意在河源規劃布點稀土高新材料產業園,初期規劃土地約1000畝。與此同時,河源與五礦聯合舉辦的首屆稀土產業招商會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籌辦中。

“現在我們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邵衛根信心滿滿地說。所謂“東風”,指的就是增加稀土開採權證。

而在“東風”暫未吹向河源的情況下,當地官員也在思考著稀土開發利用的突破口。

和平縣稀土資源豐富,曾是稀土盜采的“重災區”,當地政府經過鐵腕整治,對盜采點進行複綠,情況已大有改善。“我們過去集中在保護,但沒有爭取新的採礦權證,像治水一樣光堵不疏,會引起一些矛盾。”藍岸說,“既要科學規劃,又必須要有突破口,要解決眼前老百姓生活的問題和地方發展的問題。”

藍岸告訴記者,和平縣開採的瓷土中,稀土含量可達萬分之五。而和平一年外運瓷土超過200萬噸,以此計算,其中可提煉稀土1000噸,可為縣財政貢獻上億元財政收入。“如果不去利用,這裏面的稀土就會被燒成瓷磚,白白浪費,非常可惜。”

這一做法在去年7月舉辦的九省(區)20市(州)稀土開發監管聯動聯席會議上被明確提及,該會議發佈的《關於規範重點建設工程及廢棄礦山治理工程綜合利用稀土資源的指導意見》顯示,要求“對重點建設工程以及廢棄礦山治理工程設計的稀土資源,按照‘應收盡收’的原則盡可能綜合回收利用,確保寶貴的稀土資源不被丟棄、浪費和破壞。”

“不差資源,只差方法,目前沒有明確消息獲得新開採證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突破。”目前,和平縣已經向河源市和廣東省遞交了申請報告,呼籲上級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給予稀土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工作出路,實現礦山環境治理和資源合理保護並重。

據和平縣國土局透露,目前在建的河源東環高速公路和平路段的路基土方中發現稀土成分含量較高,如不加以綜合回收利用,大量含有稀土的泥土就會被平整為路基,從而造成大量礦產資源浪費。

藍岸略顯焦慮,走到辦公桌前找到那份遞交給省市有關部門的申請報告拿給記者,“政策可以靈活一點,讓我們(和平縣)先做試點搞起來。”

專家觀點

強化生態理念 放大後發優勢

河源稀土發展如何向贛州取經?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認為,贛州稀土產業起步早,已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稀土產業政策和產業鏈,河源迫切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合理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在保護環境前提下把資源、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

“河源的後發優勢一定會凸顯。”王炯輝認為,河源有自身的資源優勢,又鄰近廣東稀土市場消費地——珠三角地區,具有區位優勢。王炯輝建議,河源要想開發稀土資源,必須以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強化生態理念,放大後發優勢。

廣東省地質局一名要求匿名的專家表示,前提在於地方經濟利益和生態保護之間矛盾的處理。稀土資源開發的思路核心就在於在“保護中開發”。河源應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基礎,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遵循國家政策,順應民生和生態,最後尋求合作方,進行產業整合,努力打造龍頭產業,並建立起新材料產業園,找准稀土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對於河源等粵東西北地方規劃先行的做法,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接受了南方日報採訪,強調通過規劃的同時也不能錯失發展機遇。河源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規劃必須要落實行動。河源等粵東西北地方缺乏足夠的政策傾斜的形勢下,比鄰省城市發展落後,“也不能怪河源不努力,政策上要多支持。”

記者觀察

期盼政策支持 開發利用資源

“守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境遇,使得河源的發展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想抓住時機,而現實狀況卻是缺開採證缺指標;另一方面,只有極力打擊非法開採,防止資源流失,才能把稀土資源儲備起來。

看著有“稀土王國”之稱的贛州市稀土產業“瘋狂又給力”的發展,河源貌似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無奈。若無突破口,終會使得城市發展陷入“鬱鬱不得志”的消極境地。如果說,贛州市稀土產業的發展已經處於跑步進軍的階段,那麼,河源市還處於學習走路的階段。

“賣原礦”處於產業最低端,也是河源的真實寫照。《世界是平的》一書就將世界說成是一個外包工廠,而“賣原礦”則是處於這個世界工廠的最底層,終究是被人壓榨的物件,而利潤卻寥寥。

贛州市的發展大部分都從其他地方收集原礦,來進行精深加工,整合稀土礦產企業,向形成強大產業鏈的方向邁進。可見,產業鏈建成對經濟影響力的輻射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政策支持的缺失,同樣給河源稀土礦產的發展帶來制約。當前,稀土作為重要戰略性資源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河源早期一直致力於專項打擊偷采和開展複綠工作,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已經形成。期盼的,是政策上更給力。

如今,河源需要以一種破竹之勢,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開闢康莊大道。發展稀土產業,必須靠兩條腿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稀土供應商:中鎢線上科技有限公司
產品詳情查閱: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訂購電話:0592-5129696 傳真:0592-5129797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鎢新聞、價格手機網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鎢新聞、價格手機網站,WML版:http://m.chinatungsten.com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