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父”徐光憲:走自己的創新之路
- 詳細內容
- 分類:稀土知識新聞價格
- 發佈於:2016-03-10, 週四 16:09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因病醫治無效,28日上午10時18分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也是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辭世在教育界、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徐光憲1920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並當選為美國PhiLamdaUps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和SigmaXi榮譽科學會會員,科學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對祖國抱有一片赤子情懷的他毅然放弃在哥大任教的機會,克服美國為華人科學家設定的重重困難,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
歸國後,徐光憲一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指導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高等學校化學系畢業的學生幾乎都熟悉他編著的《物質結構》。這本站在國際化學前沿的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來,已修訂再版印刷了20餘萬册,還榮獲了1988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教書育人的同時,徐光憲在科學研究上也走出了傳奇的一生。因為祖國的需要,他連續四次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學,回國後開始轉向研究配位元化學,1960年,為適應國家原子能工業發展的需求,他將核燃料萃取化學作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為打造北大科技物理系這一“核科學家的搖籃”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72年,為扭轉我國稀土工業的落後狀況,他的研究方向轉向稀土分離方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並成了這一研究的領軍人物。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裏,他和同事們一起創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國傳奇”,特別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引導稀土分離科技的全面革新,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改變了世界稀土產業和市場格局,被國際稀土界驚呼為“中國衝擊(ChinaImpact)”。1978年,基礎科學受到重視,他又重新開始最初選定的量子化學方向的科學研究,培養研究生,著書立說,不亦樂乎。
徐光憲有一句名言:“我們做科研的有一個信念,就是立足於基礎研究,著眼於國家目標,不跟外國人跑,走自己的創新之路。”這句話也被寫進北京大學發佈的訃告中,在悲痛中鼓勵著科學人繼續前行。據悉,為沉痛悼念徐光憲,北大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A區104多功能廳設立靈堂,自4月30日至5月5日接受弔唁,徐光憲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5月6日8時30分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稀土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 產品詳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電話:0592-5129696 傳真:5129797 |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 鎢鉬圖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鎢新聞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 鉬業新聞: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
微信: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