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魚汛卻無魚上鉤

垂釣是一系列線索的拼圖,釣位、釣具、釣餌都是拼圖上的一塊,而魚則是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沒有魚,垂釣就失去了意義,尋找魚類的蹤跡,成為釣友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在廣闊的水庫,湍急的溪流中,如何透過地形,環境,水情等諸多要素,找到我們心儀的魚類,這也是一門學問。
 
找魚
魚類作為生物的一種,有著固定的生活規律和習性,因此衍生的找魚方法很多,因循固定的原則線索,自然能夠在廣袤的水域當中,尋找到魚類。
 
第一種:看天色算遠近,在天色不佳時,陰天,連綿陰雨天,朝著近岸區域靠近,魚類會因為遮陽、氧氣等多種原因,活動在淺水區。而在晴天時,魚類不常出沒在淺水區,多選擇在深水區垂釣。
 
黃昏垂釣圖片
 
第二種:聽聲辯位。夜釣中,野外環境相對寂靜,異常聲響很明顯。若無大魚,大風,岸邊應是風平浪靜,無聲無息。一旦有大魚靠近,遊動,都有可能掀起水花聲,群居魚類,甚至能提到莎莎的啃食食物聲。
 
第三種:根據溫度尋找魚跡。魚類是變溫動物,會根據不同的溫度變化,更換不同的泳層。在氣溫較高時,魚類會靠近岸邊活動,常常出沒於陡坡、樺尖處。而氣溫低時,魚類潛入水底,在覓食時會沿深水到淺水,選擇深淺水交界處釣獲最好。
 
第四種:遵循氧氣規律。氧氣含量決定了魚類的活性程度,氧氣含量越高,魚類密度越高,吃口越積極,在一些水流流動快,水面交換的水域處,都會有較多的魚類。尤其是在大風,高壓天氣,魚類紛紛上浮,垂釣難度降低。
 
第五種:循味找魚。魚類覓食主要靠嗅覺,味道對了,魚就會來。選擇魚類熟悉的味道,更容易吸引魚類前來覓食,不熟悉的食物,魚類就算被引來了,也不敢貿然入口。
 
先要找到魚群,把握住安全感、食物、以及氧氣三個原則,按圖索驥,尋找能夠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水域,就離找到魚類不遠了。
 
有魚汛卻無魚上鉤
找到了魚類,窩子打好了,開始進行垂釣。看著浮漂不停的活動,提竿卻總是無魚,針對這種現象,其中的問題又在那裏呢?
 
首先,最常見的是線組問題,典型如:釣具選用錯誤,主線、子線、釣鉤挑選不對口;浮漂調漂應用錯誤;缺少八字環、太空豆等輔助工具,或是鎢合金漁墜配置不當。線組問題多因為釣線太硬,魚鉤太大;調漂問題多在於靈頓傾向失誤;輔助工具缺失,屬於新手常犯錯誤。線組的問題,根源在於對垂釣不熟悉,經驗太少,需要提高實戰經驗。
 
餌料問題最為常見,也最好改善,有魚汛卻不上魚,主要原因在於拉餌拉絲過長,餌料太硬、太黏或者太鬆散。能夠吸引到魚類覓食,說明餌料的材質和味型並不存在問題,可能是餌料狀態不對。這方面,可以通過減少拉絲粉,增減攪拌時間和力度化解。
 
操作方面,不會根據水深,魚體大小選擇合適魚竿,軟杆起魚慢,而硬竿力大易出錯。把握提竿時機不準確,提竿的力度、角度等偏差值大,脫鉤跑魚率太高。另外,持竿姿勢不對,是不少老釣友最常見的問題,身體歪七扭八,一手持竿,一手抽煙之類的問題,都會耽擱垂釣。
 
最後,對魚類習性瞭解程度,也決定了上魚的效果,根據漂相,吃口特點,能否做出提前的準備,是衡量一個釣手的水準的重要標準。
 

 

 

微信公众号

 

鎢鉬視頻

2024年1月份贛州鎢協預測均價與下半月各大型鎢企長單報價。

 

鎢鉬音頻

龍年首周鎢價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