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鉬發現紀實--中國鉬都嶄露頭角

欒川鉬儲量220萬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這樣的一座天然寶藏秉承著自然界的神秘特質,一直都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直到一代代地質隊員們經過穿荊度棘、前赴後繼,中國鉬都才逐漸嶄露頭角。在歷經32年的艱苦卓絕探礦後的1988年,才探明了鉬金屬206萬噸,成為世界為之嘆羨的“中國鉬都”。

中國鉬都圖片

1956年4月,我國和前蘇聯聯辦的中南地質局秦嶺區域地質測量大隊(437隊)傳出喜訊,他們在豫西和豫陝交界地區開展1∶20萬地質調查工作中,第四分隊的地質隊員們驚喜地發現,欒川縣的南泥湖和三道莊蘊藏著豐富的鉬資源,更有可能隱伏著大型的鉬礦床。

1957年11月,隨著南泥湖地質普查工作的捷報頻傳,以盛中烈為組長的5人普查小組增加到22人。由此,一個22人組成的欒川地質隊便在這層巒疊嶂的大山深處掛上了牌子,插上了紅旗。

1958年初,他們已步步為營地解開了地下寶藏的“密碼”,《欒川縣南泥湖多金屬礦區報告》、《欒川縣南泥湖多金屬礦區地質專報》出現在河南省地質局的辦公室裡。

1958年8月,機長郭嘉祥帶著他的隊伍,讓第一台H-22單缸柴油機裝備的蘇式KAM-500型鑽機矗立在南泥湖的大山上。

欒川鉬圖片

次年初春,欒川地質隊更名為豫〇一隊。豫〇一隊在這大山深處創造著奇跡。在鑽進工藝上,對硬質合金鑽進和鐵砂鑽進技術進行研究,大膽推出鑽進方法,逐步推行了鐵砂鋼粒混合鑽進和鋼粒鑽進;在護孔技術上,推行了泥漿護孔,有效防治了複雜岩層鑽孔坍塌和漏水;在平巷掘進中,自行設計研製出了木制腳踏打眼機、木制鼓風機、木制裝渣機,極大提高了掘進速度。

1959年的9月,地質部在南泥湖礦區召開的南方八省地質系統山地會議上,前蘇聯專家菲利波夫在會上專題發言時,對豫〇一隊的革新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1959年底,豫〇一隊陸續開動鑽機19台,完成鑽探18400米,掘進淺井3540米,斜井140米,槽探32480立方米,探井390米;完成了南泥湖附近區域1∶5萬地質測量、三道莊礦區鎢鉬礦石的可選實驗,開始了上房溝鉬礦勘探等工作,初步探明了欒川蘊藏的鉬資源儲量不僅居全國首位,而且也在世界前茅,並且還伴生有大量的鎢、錸、鐵等金屬和非金屬這一重大成果。

中國鉬都圖片

1971年的2月,由於欒川勘探工作的需要,豫〇一隊再更名為河南省地質三隊。

1979年,河南省地質局又抽調地質三隊、信陽地質十隊、許昌地質九隊共1200多人浩浩蕩蕩挺進南泥湖、三道莊,開動金剛石小口經鑽機15台,在這裡展開了勘探大會戰。當年完成鑽探進尺21611米,施工鑽孔65個,使三道莊鉬礦儲量增加到幾十萬噸。

從1980年8月到1985年10月,河南省第一調查隊共向河南省儲委提交了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三個礦區的詳細勘探報告。

到1988年,他們已在南泥湖礦區的3.13平方千米的面積上探明鉬金屬儲量66.08萬噸;三道莊礦區1.5平方千米的面積上探明鉬金屬67.25萬噸;上房溝1.8平方千米的面積上探明鉬金屬儲量72.56萬噸,三個礦區共探明鉬金屬儲量206萬噸。

2006年3月,欒川被加冕為“中國鉬都”。

欒川鉬圖片

2015年底,鉬選企業已經發展到67家,採礦規模達到12萬噸、日選礦規模147550噸,年產鉬精粉10326噸,而且還回收了鉬礦中的鎢、鐵、銅、錸等礦金屬,實現了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三大鉬礦的露天采。

2010年,權威機構資料顯示,全世界只有美國、中國、智利、加拿大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較豐富的鉬礦等。全世界靜態的鉬儲量約5500萬噸,其中約有65%的鉬,即3600萬噸是可用的。中國已探明的鉬儲量為855萬噸,位居世界第二。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