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再次爆炸於網路。銀監會在2月2日又公佈了一起“大案”及做出的處罰。陝西、河南兩地的19家金融機構因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涉及一起黃金騙貸案,合計被罰5250萬元,並有104名相關責任人受罰。
5250萬元,這與稍早前動輒數億元的罰單相比似乎“溫柔”了些,但該案件的涉案金額卻十分巨大。根據公告,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被騙貸總額達到190億元。
能夠以超強“偽裝術”騙取如此巨額貸款的企業,是一家名為博源礦業的公司,那麼該企業又是通過何種手段狸貓換太子,對銀行下手,做到即能偷天換日,又能神不知鬼不覺呢?
據瞭解,博源礦業利用的質押物是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其中鎢的含量占62%,黃金只占38%。這是一種定製版是鎢核芯金磚,也只有這家公司敢想敢做,把鎢礦賣出了黃金的價格,這是我們多少鎢業人士可望而不可及的啊。
有專家指出,對黃金本身的品質,如果無法做到很好的檢測可能就會出現嚴重摻假的黃金質押品。而以黃金包裹的鎢塊又如何能騙過普通檢測儀器?眾所周知,黃金的密度19.26g/cm3,鎢的密度是19.25g/cm3(也有資料為19.35 g/cm3),反正兩者密度十分接近,鎢只要稍處理或不處理,就能達到和黃金同樣的密度,黃金比重測試儀幾乎難以區別。所以有心人士將黃金做為外層,內層使用鎢塊以假亂真,如不用打鑽和熔煉的檢測方法,便很難發現。
這類騙局早在2012年的國外就已經出現。在2012年的倫敦金屬通報上,英國人就有報導稱國際市場上正有人在銷售假黃金, 其成份就是60%的鎢鍍40%的黃金,假到就連美聯儲都不敢保證其所儲備的黃金中有沒有混雜這類假貨。更有消息傳言,製造假金條的源頭來自世界最大的鎢生產國,且工藝達到了極致。中鎢線上網站在2012-2013年時就曾對相關新聞進行過報導,並為國內的實物黃金消費者做過相關的提醒。從網上搜索假黃金的關鍵字也不難找到類似的新聞。小編也想借此再次提醒大家,不管從哪個途徑購買大批量實物黃金,更嚴謹檢測方法和設備是必要的,例如鎢即是熔點和硬度都比黃金高很多的金屬,同等條件下,鎢幾乎是燒不熔,鑽不穿,內部顏色也不一樣。
銀監會在此次通報中就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一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後管理缺位元,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二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瞭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小編也從通報中看出,單靠“鎢”就能輕易騙走銀行高達190億人民幣的巨額貸款,要麼是我們的“鎢黃金”工藝做到了極致,要麼就是銀行內部的貸款風控機制形同虛設。其實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憑各家銀行的條件是不可能發現不了的鎢和黃金的區別的,而這之中必然涉及“內鬼”操作,這也正凸顯出了銀行多年來的風控漏洞和業務操作問題。但善惡到頭終有報,紙永遠包不住火,隨著國家反腐力度的加大,這些影響著國家金融發展的毒瘤正一個一個浮出水面,雖然不太光彩,但終究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們的銀行監管機構終究是敢於快刀斬亂麻,正視和解決問題,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正源清流,值得稱讚。
鎢產品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 產品詳情: http://cn.chinatungsten.com |
電話:0592-5129696 傳真:5129797 |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
鎢鉬文庫:http://i.chinatungsten.com | 鎢鉬圖片: http://image.chinatungsten.com |
鎢業協會:http://www.ctia.com.cn | 鉬業新聞: http://news.molybdenum.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