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含鎢溶液離子交換法改良計畫

隨著資源稀缺的意識已得到廣泛地認可,開展對資源綜合回收利用也成為一種共識,因此,絕大多數鎢冶煉加工企業都已經重視了對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並逐步實施迴圈經濟工業模式。對於鎢冶煉加工企業來說,控制外排廢水的污染處理,以及提高鎢總回收率是冶煉企業的重點工作。

在鎢冶煉離子交換工藝中,由於交換樹脂固有的性質和交換工藝的特性,樹脂對溶液鎢酸根的吸附限度是一定的,且當樹脂吸附達到飽和臨界時,樹脂很容易穿漏,這樣交換後液中必然殘留有鎢酸根離子,具體殘留濃度的高低則決定於崗位操作的情況,如果樹脂穿漏程度大,則後液中鎢濃度必會很高,回收也就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低含钨溶液离子交换法改良计划图片

常見的溶液中低鎢的回收方法主要是離子交換法,相對來說,離子法對於低含鎢溶液的回收效果不甚理想。近來,有學者提出了對離子法的工序進行改進,從鎢冶煉的仲鎢酸銨結晶母液中一步回收鎢與氨。

離子交換法的工藝流程:精礦磨礦——壓浸煮——濾液——稀釋——離子交換吸附——解吸——脫鉬——結晶,回收改進主要在離子交換吸附工序。

先對交換後液的pH用硫酸調節到8‑10左右;利用氧化鈣或氫氧化鈣回收了鎢和氨後的鎢酸銨(APT)結晶母液後液中的鈣作為沉鎢的沉澱劑,反應過程加熱至70~80℃;充分攪拌一個小時以上,,反應終止鎢濃度5mg/L,形成白鎢沉澱;過濾後,濾渣返回到壓煮浸出工序,廢液送廢水處理工序處理。

採用這種充分溶解好的鈣離子體系,能夠使低濃度的鎢以白鎢的形態沉澱,鎢沉澱率高,鎢殘留量低於10mg/L;沉鎢過濾了沉澱後的溶液則進入廢水處理系統,形成的沉澱白鎢渣不需經過酸分解等複雜工序處理,直接返回到白鎢礦壓浸煮工序即可,相對於其它的回收鎢工藝,該工藝既節省了外購新物料成本,又提高了回收率,同時又大大簡化了流程,減少的設備的投資費用。